第五十八篇 东湖 - 大美宝鸡 - 勤静忍
东湖教师郭宏斌穿过写有
“古饮凤池”的门洞走进了外湖,在外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东湖揽胜”的牌坊,华丽的牌坊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依旧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继续朝前走他看到了不系舟的阁楼,古旧的阁楼尘封了破碎的记忆将当代的祥和镌刻进了骨架里,在不系舟阁楼的前面是洗砚亭,厚重的笔墨书写着情感的点滴让悲欢离合形成了一段凄美的序曲,看完洗砚亭他停下脚步与一位老者攀谈了起来,他说东湖这几年的变化真大啊,十几年前东湖里的水很小,而且很臭,除了几棵柳树很美之外,其他的景色都很一般,而现在的东湖有了很大的变化,楼宇亭榭样样都有,很多游客都夸赞东湖又是宝鸡一处美丽的风景线。
攀谈过后他走到了喜雨亭,在喜雨亭的石碑上篆刻着苏轼的喜雨亭记,宋嘉佑七年春,关中地区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处求雨,
“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
他眼看着
“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无雨则无禾”的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
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同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
之后他走过小径来到了凌虚台,凌虚台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每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苏轼当年在凌虚台写下了《凌虚台记》和《凌虚台诗》,走了一段路程他看见了苏公祠,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且有台湾故宫藏画展,实为游人赏玩瞻仰的好地方。
他走着走着想起了东湖名字的由来,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宋仁宗嘉佑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嘉佑七年,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
之后他走到了聚贤厅,聚贤厅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室,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
“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
“贤者以聚”的意思。游玩了东湖的所有美景教师郭宏斌依旧留恋不舍,东湖的美是凤翔人的美更是宝鸡人的美,它的秀丽不是那种奇艳的美而是一种婉约之后的沉静美,坐在石头上他想起了自己在东湖的内湖游玩时的情景。
教师郭宏斌走过写有
“水光潋滟”的门洞进入了内湖,会景堂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将会景亭向西迁移,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会景堂是东湖一大胜迹,因它的堂式建筑形式,成为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饮会宾的好地方。
继续向前走他来到了鸳鸯亭,鸳鸯亭是清周海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委托而建造,取意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
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
鸳鸯亭的旁边是春风亭,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所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
在明、清时期,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乐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当时游历东湖津津乐道的一桩胜事。
穿过小径继续朝前走他来到了宛在亭,宛在亭为苏东坡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诗也,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之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
“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他走过一片草地和花圃去卫生间上厕所,上完厕所后他走到了左公柳的前面,这棵柳树是左宗棠从新疆返回路过宝鸡亲手种下的,他种下的不仅是对苏东坡的钦佩之情还有对自己理想抱负的豪迈之情,离开左公柳他来到了君子亭,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在亭子修好之后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棵竹子,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苏东坡亭子修成,使
“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荷花,
“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喻,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诩,因此给亭子起名
“君子亭”,取花、竹、人
“三君子”之意。之后他又走到了断桥亭,断桥亭初创在宋代之后,因为苏东坡四十六岁时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
“断桥亭”,后世人为纪念苏东坡,也在凤翔东湖内修建了
“断桥亭”。教师郭宏斌回忆完东湖的内湖他的思绪依旧难以平静,东湖留下了苏东坡的足迹留下了苏东坡的诗篇也留下了苏东坡的精神思想,成千上万的游客聚集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看看美景更重要的是传承苏东坡的精神思想,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依旧乐观,他的乐观态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漫长的黑夜照亮了孤独的内心,渐渐地,教师郭宏斌想起了他刚来东湖游玩时的情景。
教师郭宏斌走下公交车在售卖部买了一瓶绿茶,他喝着绿茶走到了刻有
“凤仪门”三个大字的牌楼前,高大的牌楼如同一位巨人支撑着山川河流也支撑着人类情感中的信仰,再往前走他看到了苏轼雕像,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历史治水名人,他在
“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