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南京保卫战(八) - 历史天空下 - 杜家二爷
赵翰青拉虎皮扯大旗说出了邓铭文奉有蒋委员长的密令,这话最管用,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一下子都相信了,再加上当场击毙两人立威,一下子就控制住了局势。大棒之后,又端上了萝卜,大棒加萝卜通常最有效。
“乡亲们,兄弟们,我已经安排好了船只前来接应,请大家相信我,大家只要听我命令,我保证大家都能够乘船撤离,而且会让你们先撤离,我率教导军断后,淞沪之战时,就是我率领淞沪军掩护全军撤退的,这一次我仍旧会率军掩护大家撤退,只要有一兵一卒一个老百姓没有撤走我们教导军就不会撤退。”
邓铭文声若洪钟掷地有声,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也的气概让大家心生敬意,在场的官兵们谁都听说过邓铭文率军掩护全军撤退而身陷日军重围中,最后竟然安然撤回,他的部下八百壮士还立下了大功。这时大家对他的话自然都深信不疑。
这是一名上校团长站出来大声道:“我愿跟随邓军长一起守城,我是教导总队的团长谢成瑞,教导总队的弟兄们请站出来,不是孬种的跟我一起打鬼子。”
又一名少校站了出来:“我是三十六师的营长高铁汉,三十六师的弟兄们愿意跟我一起打鬼子的也请站出来。”
??????
看着不少中下级军官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响应自己,邓铭文一阵激动。有这些人的相助肯定能够稳稳地控制着局势。
赵翰青也心有感触,看来国军中也不全是贪生怕死的孬种。还是有不少热血汉子的。
邓铭文在赵翰青的帮助下在挹江门力挽狂澜,纷乱的局势终于得到控制,百姓们纷纷散去,乱军也开始按照各部集结。挹江门外的下关江边,因为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邓铭文出面稍一安抚就稳定了局势,茫然无绪的乱军缺少的就是一个灵魂一个领头人,于是都听从他的命令。
这时。南京城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高级将领了,就是有论军衔也是以邓铭文最高,再加上邓铭文可以提供船只安排大家撤退,于是,都唯他命是从。
所以,邓铭文就临时担任了南京城防总指挥。稳定了城里的局势之后,他按照赵翰青的建议。第一事情就是给蒋委员长发了一封密电,电文如下:“??????撤退命令刚刚下达,各军自行撤退,而唐司令以下将官均已先行离开,南京城一片狼藉,唯有教导军履行守城之责。而南京所有船只因为唐司令下令尽皆焚毁,十数万军民滞留城中,日军随时有破城的可能,而学生不能置我军民不管不顾,所以。决议组织各部的溃兵延迟日寇破城,以便城中的军民徐徐撤离。如此方能保证我数万将士的安全??????”邓铭文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机会,更何况要打击的是一些贪生怕死的人,邓铭文最恨这种贪生怕死的军人。当然,这背后免不了赵翰青的推波助澜。
接到电报的蒋委员长一边破口大骂唐生智和各级将官贪生怕死饭桶无能,一边又连声道:“铭文不愧是我的好学生啊,危难的时候他总是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力挽狂澜,铭文真是中流砥柱国之干城啊。”蒋委员长是真的被感动了,立刻去电抚慰嘉勉,同时又命令他一定要保存实力不可与日军硬拼,又告诉邓铭文他已经命令距离南京最近的海军舰船星夜驰往南京接应邓铭文突围。
看完蒋委员长的回电邓铭文这才彻底放心了,他最担心的就是蒋委员长对他指手画脚,或者是干脆命令他立刻撤军,现在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战一场了,就凭他最后留在南京城独挽狂澜就已经让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如果能够再重创日军的话他的功劳薄上又添了重重一笔。经历了淞沪大战的邓铭文已经变得相当自信起来,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各级的军事指挥官了。至于蒋委员长说的已经派海军前来支援邓铭文基本上当成了耳旁风,那些海军舰艇逃走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冒着危险前来支援?反正撤退的船只早就准备好了,这一点不用担心,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及时地撤退和撤退前重创日军了。
而赵翰青相比起邓铭文就显得有些紧张,毕竟这一次作战计划包括撤退方案都是他一手制订的,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他的先知的基础上,倘若历史稍稍发生改变,他的作战方案和撤退的方案就会受到影响。不过,城中的百姓大量撤走让他的心里稍安,无论历史再怎么变化,南京城里也不会再出现那么多的冤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