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灵境 - 中国古代神鬼志怪小说 - 笑藏刀
信州有一个员外,名叫李虞,他一次和秀才杨棱游览华山,搜尽了山崖谷地。
当时李虞还没有入仕做官,他和杨棱都有隐居的志向,每次遇到在幽静的地方游览欣赏,就作诗吟咏一会。
不久,遇到一个小洞,高有几尺,进洞不过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走。
李、杨二人想要进洞去看个究竟,大约走了四、五里,打算回来又不行了,只得暂且相互勉励往前行进。
又走二、三里,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会儿,到了洞的出口。
这会儿,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五六点的时候。
看这里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间。
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见李、杨二人很惊异地说:“公子怎么能到这里?”
李、杨二人就说了进来的全部经过。
他们又走了二里多路,看见有一座佛堂,佛堂里有几个人正在喝茶。
李虞等趁机上前去求宿,其中有一个人说:“这需要报告给洞主。”
不一会儿,看见有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人,骑着一匹小马,有四五个随从仆役跟随,开路而来。
紫衣人举止很文雅,他问属下说:“他们能到这里来,是为什么?”
有一个人详尽地述说了经过。
紫衣人对李、杨二人说:“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
于是和李、杨二人一起前往,他们来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
房屋坐席都很洁净。
吏役有几十人。
紫衣人自己介绍说:“我姓杜,名子华,遭遇战乱,避开人世,遇到神仙,在这居住已经有几百年了。”
就留李、杨二人在这儿住宿,饮食都很精美丰厚。
这里面有駞芊,它的形状象牛,子华和李、杨二人昼夜谈论,顺便也问问朝廷的事。
李、杨二人在这里流连多日,子华各赠送给他们几件银器,派使者导引他们返回。
子华说:“这里可以隐居,颇能住否?”
李、杨二人面有难色。
杜子华笑了,和李、杨二人握手告别,并且请他们不要把这里泄漏给世人。
后来杨棱又前去寻找那个洞穴却不见了。
杨棱后来改名俭,官至御使,贬谪到番禺,死在那里。
李虞最终也是四外流荡。
真仙灵境,如果不是实心实意地向往,可不要为了空名贸然前去。
以后人们应以此为戒呵!
「原文」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穷搜岩谷。
时李公未仕,及杨君俱有栖遁之志,每遇幽赏,即吟咏移时。
俄至一小洞,巉高数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极平易。
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
更二三里,稍明。
少顷至洞口。
时已申酉之际,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
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
乃具言之。
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
李公等因往求宿。
内一人曰:’须报洞主。
”
逡巡见有紫衣,乘小马,从者四五,呵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
”
一个备述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
”
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人吏数十。
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华,逢乱避世,遇仙侣,居此已数百年矣。
”
因止宿,饮馔皆甚精丰,内有駞芊,其状如牛。
昼夜论语,因问朝廷之事。
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遣使者导之而返。
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
”
二子色难。
子华笑,执手而别,且请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