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三十三节 开科取士 - 凤穿残汉 - 黑色柳丁

第三十三节 开科取士 - 凤穿残汉 - 黑色柳丁

“开科取士?主公要对策?”王修显然没有因为蔡吉的话语露出惊讶之情。(看小说就到叶子·悠而他嘴里所说的“对策”是察举制中重要的一环,说白了也就是考试。

在后世一些人的眼中科举制似乎是开启了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先河。可事实上,汉朝的察举制也是要考试的。察举制考试的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大项。“孝廉”考校的是“德”,也就是一个人的品行。“茂才”考校的是“才”,即个人的才华。“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被举后,按原职升补。“光禄”又称“光禄四行”,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项品行。此科是专门为那些老老实实任职,没有什么突出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的官僚设置的,以便每年从他们之中选拔一至两人,予以升迁。由此可见孝廉与茂才是用来选拔人才,察廉与光禄则是官僚体系内部的考核。因此汉朝在官吏的选拔之上也算是考虑得颇为周到。

不过同科举制相区别的是,汉朝察举制是先要获得地方官员名士的举荐,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是因为汉朝十分注重人才的品德。私德有“问题”的人就算再有才华,也不会被允许参加科考。故而在察举制的四大科目之中,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可历来“德”这个标准最没个准数,倘若负责察举的官僚名士大公无私,自然是能为朝廷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但若是品评的大权掌握在徇私舞弊之徒手中,那“德”简直就是根橡皮筋可松可紧。特备是在汉末,世家官僚便以“德”为挡箭牌,将自己的亲信推举为孝廉、茂才,而将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却连考试的资格都得不到。待到黄巾之乱后,朝不保夕的汉室朝廷甚至连一年一度的岁科也无法保证。如此一来,地方上的世家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手中权势让自家子弟在各大势力中供职。

远的不说,就以蔡吉本人为例。她当初被举为孝廉之后,连考试都没考就直接出任了东莱太守。无独有偶,不久之前孙策的才十五岁的弟弟孙权,也被举为孝廉出任阳羡县令。相比之下郭嘉、王修的学识名气当初可以甩蔡吉、孙权几条街,可他们却都没能被举孝廉,甚至连茂才都不是。

在蔡吉看来用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关键在于官学的普及。唯有官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与质量,才能打破世家的垄断。(看小说就到叶子·悠否则科举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比察举还不如。所以蔡吉目前只能像隋朝时那样,从举荐与自荐的人才中开科取士,用以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

却见这会儿的蔡吉欣然颔首向王修答复道,“不瞒叔治,本府打算开明经、明算两科考校各地才俊。”

“明经虽是特科,但修也略有耳闻。可这明算又是考些什么?”王修不解地问道。

所谓特科就是在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大项之外额外增加的科目。而明经又是特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据说早在秦朝就已有此科。所谓“经”,就是指先秦经典,不过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就专指儒家经典了。“明经”即为通晓经学。蔡吉为了配合东汉士人的知识结构,便有意选择了“明经”作为主考内容。而“明算”是唐朝才有的科目,主要以考核自然科学为主,也难怪王修没听说过。

于是蔡吉便向王修侃侃而谈道,“明算主试《周髀》、《墨经》、《管子》、《九章律》、《孙子》、《九章算术》、《数术记遗》等典籍。其中《周髀》、《墨经》、《管子》、《孙子》、《九章律》、各取一条,五通三者为及格;《九章算术》、《数术记遗》各取五条,以十得九为及格;另答时务策三道。”

王修听罢蔡吉的介绍,不由撸着胡须咋舌道,“这明算所试典籍可真杂。不过《九章算术》、《数术记遗》乃是新成之书,许多士子都没见过。主公从中取十条,还十得九方为及格,是否太过苛刻?”

“《九章算术》与《数术记遗》虽是新书,但其收录的项目均为日常用得着的算学。若是应考之人真觉得为难,大不了本府在考前送几本《九章算术》、《数术记遗》让其突击一番。”蔡吉两手一摊大方地说道。

话说,在蔡吉的帮助之下徐岳等人已然将刘洪的《九章算术》重新编修了一番,不再只是单纯的提问解答,而是对每一道例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推算,并归纳总结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与定理。目前《九章算术》依旧由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九章组成。

“方田”,主要记述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四则运算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粟米”,则是介绍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即比例算法;

“衰分”,主要介绍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

“少广”,则是根据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

“商功”,包涵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即立体几何;

“均输”,是从函数的角度解决合理摊派赋税问题,其中包涵了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方程”,原本只涉及一次方程组问题,不过在蔡吉的参与之下如今也记述了二次方程组。点com

“勾股”,就是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问题,令蔡吉见了也叹为观止。

当然初次考试蔡吉不会刻薄到直接让人开平方、开立方、解方程式。可若是连四则运算、平面几何都算不清楚的家伙,也就不用过来摸鱼了。由此可见,像林飞那样墨者,或是段芝那般喜好杂学的人士在明算一科上颇具优势。不过蔡吉开设明算科的意图,可不止招纳这个时代熟悉自然科学的人才。她同时也希望通过明算科能让理工科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并进而掌握主流价值,从而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且就在蔡吉盘算着如何结合明算科、讲武堂以及工匠的力量,打造东汉的共济会之时,一声高亢的锣鼓声打断了她的思绪。但见全体四十九名毕业生,在诸多讲武堂学弟学妹们好奇地注视下,整齐划一地在校场上列成了一个七纵七列的方阵。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清一色地穿着素色葛袍,仅以丝带束发。这并非是讲武堂的统一校服,而是由于古代学堂没有毕业典礼,加之这些学子毕业之后立马就会被分配到地方充当胥吏,因此讲武堂的毕业典礼实质上是一场大型的集体加冠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是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讲武堂的毕业生中虽有一部分人未满二十岁,但鉴于他们即将像成人一样为官府效力,提早加冠也没什么大不了。由于讲武堂的不少学子都是孤儿,或是出身卑微的工匠之子,故而此番加冠礼由年长的黄珍来主持,蔡吉以讲武堂主的身份充当学子们的长辈。郭嘉、王修、太史慈则是作为贵宾分别给学子加冠。

加冠礼共十个过程,即布席告祖、筮卜吉期;主人戒宾;礼馔於西塾;彻筮席;布加冠席;厥明告天;厥明告祖;东荣盥洗;陈献礼器;司礼就位於“堂阶”。前四步早在三天前就已完成,却见此时的蔡吉一身玄冠、朝服、缁带、素韠,在黄珍的指引下先是恭敬地向天地、先秦圣贤献上了事先准备好的祭品。继而蔡吉向到场的嘉宾郭嘉、王修、太史慈三揖三让,请他们上台为学子加冠。礼毕后郭嘉、王修、太史慈三人东荣盥洗上台就坐。黄珍旋即差人将加冠用的礼器一一呈上。紧跟着一干学子便以年龄大小为序,分批上台由三人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是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蔡吉眼瞅着学子们面带稚气却又一脸肃然的表情,心中不禁萌生了一股子身为家长的自豪感。这些孩子都是由她一手培养起来的,是她亲手栽下的树苗,日后他们将带着她从后世带来知识活跃于各个行业。他们代表着大汉的未来

不过就在蔡吉为学子们的成人而感到兴奋之时,她眼角的余光却扫见了不远处站在大树下,一个白衣女子抱着一个年约四岁的幼子,紧咬着下唇,正一脸复杂地向这边张望。而这个身形瘦弱的女子赫然就是郡承管统的妻子宁氏。

直至今日蔡吉还记得五年前管统牵着宁氏游园赏花,宛若神仙眷侣的情景。那时她就曾为宁氏在历史上的结局暗自唏嘘过一番。然而蔡吉的到来,似乎并没有改变宁氏被丈夫抛弃的命运。一直以来管统都在暗中为袁谭拉拢东莱、北海两郡的官僚豪强。此番太史慈以雷霆之势镇压下密、夷安、长广三县的叛乱,令管统数年来的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但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令管统气馁。相反他选择决绝地抛下了妻儿只身逃往平原投靠袁谭。对此蔡吉并没有派专人追击管统,因为她十分清楚那个男人不撞南墙是绝不会回头的。同时也蔡吉也没有因管统的反叛而殃及被抛弃的宁氏母子。而是在讲武堂附近安排了一套小院安置这对母子。周边还住着从下邳迁徙过来的吕布家眷。无论是在环境上,还是在安保上都比留在原来的管府要好得多。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