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无奈的撤兵 - 回到晚清的特种狙击手 - 东一方
李振率领大军赶路。九千大军浩浩荡荡。声势浩大。
进入南京境内。消息更是飞快的传开。
半路上。陈玉成的消息已经传回。龙熬恭敬的站在李振身旁。说道:“大帅。陈玉成逃走之后。很快就聚集了三千多士兵。他率领大军。正朝着江北大营奔去。意图攻打江北大营。营中的防守士兵并不多。咱们是否分兵救援。”
“分兵。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
李振轻轻摇头道:“我们的大军已经在南京境内。而陈玉成已经在前往扬州的路上。纵然是分出一部分士兵不眠不休的赶路。也是难以追上陈玉成。所以分兵救援的策略不可行。龙大哥。从龙组十三卫里面挑选三个人。连夜赶回去禀报消息。”
“单个的人骑马赶路。速度快。也容易追上陈玉成的大军。只要他们先一步抵达江北大营把消息告诉了黄士海。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足以保住营地。营中有一千多士兵镇守。再加上黄士海率领。还有黄强麾下的尖刀营。以及营地内的武器。足以挡住陈玉成的三千士兵。”
李振信心满满的说道:“依我看。别说三千。就是五千人。也攻不破营地。”
“大帅说的是。”
龙熬点头称是。认可了李振的说法。
李振接着道:“事实上。我们挥军攻打南京。而陈玉成挥军攻打江北大营。双方都有一种围魏救赵的策略藏在里面。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洪秀全害怕我们。害怕南京被攻破。必然会连续的命令陈玉成赶回来救援。而江北大营里面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却完全能忽视陈玉成攻打江北大营。我们必胜无疑。”
鲁少川笑了起来。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称赞道:“大帅英明。那陈玉成就是一个小屁孩。毛都没有长齐。就想要和您斗。真是差远了。他太嫩了。您老贼精贼精的。堪称是……”
“打住。打住。”
李振听这厮的话不靠谱了。赶忙伸手阻止。
龙熬轻笑着摇头。然后喊来龙二、龙三、龙四。让三人配双马。连夜赶往江北大营。龙二、龙三、龙四骑马行进。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速度极快。而陈玉成带着大军徒步前进。路上还要停下来找粮食。所以龙二等人显然有足够的把握先一步赶回江北大营。
李振解决了江北大营的问题。又率领大军继续赶路。
……
南京。天王府。
大殿中。一阵阵咆哮声传出。殿中每传出一声大吼。殿外站岗的士兵身体都忍不住颤抖一下。害怕被喊到大殿中。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然后殃及自身。
歇斯底里的怒吼。仍在不断回荡。
洪秀全得到三万大军溃败的消息。气得险些吐血。这三万士兵是他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是精锐的精锐。现在一败涂地。让洪秀全非常愤怒。。大军失败后。李振又挥军朝着南京赶来。让洪秀全感到害怕。
在害怕的基础上。洪秀全自然是希望有人救援南京的。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
然而。陈玉成却带着聚集的士兵朝江北大营奔去。分明是不顾及他的安全。为此。洪秀全非常的不高兴。他连续的派出斥侯。让斥侯传达召回陈玉成的命令。一天之间。洪秀全连续下达了十三道命令。都是让斥侯去传达召回陈玉成的命令。
消息很快传到陈玉成军中。大帐内。
陈玉成枯坐着。看着手上的十三道命令。心中一片凄然。
虽说十三道命令不是同时接到的。但命令上面的落款时间却是同一天。意味着这是洪秀全同一天发布的命令。陈玉成不是一个傻子。相反他非常聪明。能看出十三道命令后面的玄机。也能猜出洪秀全已经是暴怒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陈玉成叹息一声。Www。。com看着手中的十三道命令。心中是冷冰冰的。只是。下方传达命令的斥侯却不理解陈玉成的心思。更认为陈玉成是故意不回去。斥侯是驻守南京的士兵。想着南京告破之后。他自己肯定要遭到杀身之祸。所以急切的盼着陈玉成返回。
陈玉成不听命令。斥侯也是表情紧绷着。没有好脸色。斥侯沉声道:“陈将军。南京局势危急。天王命令你立刻返回。这一次。你是否返回。”
“回。”
陈玉成喉咙中传来沙哑的声音。背脊一下佝偻了起来。
他的骄傲。他的报复。都被这命令击碎。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应该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却露出了疲惫的苍老之色。可想而知陈玉成心中承受的压力。斥侯却不管这些。得到了答复后。喜滋滋的离开了军营。军中的将领得知即将撤回的消息。纷纷赶到大帐里面。
“将军。我们快速赶路。已经快要抵达江北大营。胜利在望。不能撤回去啊。”
“将军。岳武穆攻伐金人。就是因为撤回去以至于功亏一篑。您现在带着兄弟们后撤。也意味着所有的付出白费了。将军。不能撤回去啊。末将斗胆说一句。南京城里面还有上万士兵驻守。还有洋人的士兵驻守。再加上坚固的城墙。足以挡住啊。”
“将军。我也赞同不撤兵。”
……
军中的将领都认为即将抵达江北大营。这是他们的机会。也是给给予李振重创的机会。所以极为珍惜。都不想回去。
陈玉成摇摇头。沉声命令道:“君王有命。本将必须要遵从。天王连续颁发十三道命令催我回去。你们不用再劝。随本将回援天京。等打退了李振。我会召集士兵攻打江北大营的。”顿了顿。陈玉成又道:“谁在劝。本将立即斩了他。”
军中将领闻言。不敢再劝。只得遵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