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时局之论 - 南宋新传 - 往来白丁
()
张瑞道:“长辈面前,小侄不敢妄言国事”
李纲道:“社稷动荡,顷刻间即有颠覆之忧,读书人理当关心国事,以期做到有利于江山社稷,才不枉熟读圣贤之书,岂能只死读书,照本宣科,上不能辅佐圣主,报效国家,下不能造福百姓,读书岂不无用哉!”
张瑞心中暗自非议:‘我只是略作谦虚,有必要就这么长篇大论,扣大帽子嘛’,不过心中略微一沉,就感觉到:‘靖康之变,金兵可能随时南下,国家前景黯淡,李纲此时怕是过度忧心国事,才说出这种话来,不由得为自己刚才的非议,而感到羞愧,对李纲更为恭敬了。’
幸好,李纲此刻正愁容满面,未注意到张瑞的细微变化,只是稍微一顿,见张瑞态度恭敬并未答言,李纲接着道:“老夫此言怕是过了,世侄切莫妄自菲薄。”
张瑞恭敬道:“小侄不敢,世伯此番教诲,小侄定会铭记于心,细细体会”
李纲略微一笑,道:“世侄能如此,老夫欣喜,尽可直言不讳,老夫洗耳恭听。”
张瑞道:“小侄谨遵长辈之言。小侄以为,社稷可保,民心可用。”见李纲并未答言,继续道:“大宋自太祖立国,结束五代十国之战乱,救百姓于水火,至今已有百六十年有余,上位之君主,莫不勤于朝政,仁心待民;大宋江山的正统地位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然,自我太祖皇帝立国,对武将防范之心尤其之重,重文轻武,致使我朝兵不可用,良将难寻,本来如果江山稳固,外患无存,以文治天下并无不可,可现在.....。”
张瑞忽然一顿,抬头看了一眼李纲,李纲会意,道:“但说无妨。”
张瑞接着道:“可现在,金国立国未久,战事正紧,在刚灭辽国不久,就挥兵南下,意图灭我大宋,为何如此敢为,就是看我大宋兵不象兵,将不像将,边防松懈,金兵如入无人之境,破我东京城,毁我社稷宗庙,掳我二圣、皇室、文武百官十万余,掠走金银财宝无数,只因我朝长期重文抑武,武备积弱所致。”
张瑞说到此已有些激动,因为他恨啊,大宋朝在历史长河中最是孱弱,外患不断,无数豪杰都以悲剧的下场结束,文臣政治毁了大宋江山。
李纲注意到了他突然的变化,略微一愣,道:“世侄可有稳妥之策?”
张瑞已感到自己的不妥之处,听李纲毫并无怪罪之意,安心不少,继续道:“小侄以为,金军锋芒正盛,现应避免与之争锋,且战且和,切不可倾其国力而为,眼下急务乃是稳固江南半壁江山,开设武举,发展武备,徐徐渐进,休养生息,以图大事。”
李纲微微皱眉,显然作为一个抵抗派,张瑞的‘投降之论’很对其口味了,略作思索,李纲道:“依你之见,是要学那越王勾践了,若倾国之力死战又当如何?”
张瑞道:“为之即便惨胜,恐难伤及金国根本,必成对峙之势。国力虚耗,恢复艰难,待无力大举兴兵,终渐被蚕食,国亡在即。”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二人沉默良久,李纲见他不再说话,二人显然政见不同,多说无益,便转变话题道:“尊父为国殉难,吾已令府里制作牌位,明rì起祭奠三rì,以慰尊父在天之灵,尔等明rì起为父治丧,先下去准备吧。”
张瑞当即跪拜,抽泣道:“小侄叩谢世伯大恩。”
李纲看着他的背影,叹息道:“大才,看事透彻,rì后必有作为,但眼下这局势......吾何尝不知事不可为,身为臣子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