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资料 - 狼弋民国 - 默临风
()
二战中步兵最为重要的单兵武器就是步枪,rì军在二战中装备的步枪种类繁多,主要的型号有三零式步枪、三零式马枪、三八式步枪、三八式马枪、四四式马枪、九七式狙击
步枪、九九式步枪、九九式狙击步枪,以及极少有人知道的I式海军用步枪和二式伞兵用步
枪。这些步枪都采用了直动式枪机设计,由可以容纳5发子弹的弹舱供弹。这些步枪都只能
进行单发手动shè击,除了九九式步枪、九九式狙击步枪以及二式伞兵用步枪使用7.7毫米无
底缘步枪弹外,其他步枪都是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步枪弹。
rì本发展的这一系列步枪,基本上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起来的,相互间都有
着极为紧密的亲缘关系。rì本步枪大致上分成两个系列,即三零系列和九九系列。三零系
列包括了三零式马步枪、三八式马步枪、四四式马枪以及九七式狙击步枪。而九九系列则
包括了九九式步枪、九九式狙击步枪以及二式伞兵用步枪。rì本步枪上的设计思想虽然减
少了开发失败的可能xìng,但是却阻碍了新技术的运用,同时由于rì本也一直坚持重海轻陆
政策,最终导致了rì军轻武器远远落后于各个主要军事强国的结果,这也算是被rì军占领国家的一件幸事吧。
三零式步枪是rì本第一支采用无烟发shè药的军用步枪,也是rì本其后发展的一系列军
用步枪的原型。1897年(明治三十年),东京炮兵工厂厂长、兵工专家友坂成彰大佐在自
己设计的三零式6.5×50毫米半底缘圆弹的基础上设计成功一支6.5毫米口径的军用步枪,
正在扩充中的rì军很快就决定采用这支步枪作为制式步枪,并定名为三零式步枪,三零式
步枪是当时口径最小的步枪。三零式步枪采用了毛瑟M1888式步枪的直动式枪机设计和5发
弹舱设计,相当巧合的是,毛瑟M1888在中国的仿制品便是“汉阳造”(或者叫“八八”式
步枪)。由于rì本一直以来就坚持发展骑兵部队的传统,和三零式步枪一起定型的还有三
零式马枪,三零式马枪和三零式步枪的唯一区别是枪管缩短,更便于骑兵携行。三零式步
枪/马枪非常容易辨认,其枪机尾部呈钩状,在中国被称为“金钩步枪”,当时的中国也进
口了一部分这种步枪装备部队使用。
三零式步枪
三零式步枪并不是一支完美的步枪,存在着自身设计上的一些缺陷,根据rì军使用过
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友坂成彰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新枪于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定型
并装备部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沿用了三零式步枪的直动枪机式设计和5发弹舱供弹系统,根据三零式步枪
沾染尘土后容易卡壳的缺点,友坂成彰大佐在三八式步枪枪机上增加了一个防尘盖,该防
尘盖是随动式设计,成为了三八式步枪最显著的特征,“三八大盖”的称呼也随着rì军侵
略的铁蹄传遍了中华大地,三八式步枪在中国战场上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三八式步枪口
径仍然为6.5毫米,枪长1.275米,重3.9公斤,弹舱容量5发,有效shè程460米,标尺shè程为
2400米。三八式步枪的优点在于构造简单,容易维护,子弹后坐力小,命中率较高。在
抗rì战场上,曾经出现过装备三八式步枪的rì军在2000米左右的距离上进行jīng确shè杀的战
例,这足以证明三八式步枪所具有的高jīng度。
由于三零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圆弹的杀伤效果并不好,友坂成彰另外设计了一
款三八式6.5×50毫米半底缘尖弹,以增强步枪弹的侵彻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库存量巨大
的6.5毫米半底缘圆弹,三八式步枪也可以使用该种子弹。两种子弹的弹丸初速均为762米
/秒。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6.5毫米半底缘尖弹的杀伤力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rì军使用
的6.5毫米步枪弹弹道低伸,弹头的飞行稳定xìng太高,在击中敌人时弹头不能通过翻滚作用
把能量传递给肌体,弹丸在肌体上的穿入孔和穿出孔基本一样,只要不是命中致命部位,
基本上就不会致命,而且伤口恢复也很快。而当时国民党军普遍装备的二四“中正”式步
枪(仿德国毛瑟M1898式步枪)的7.92毫米弹丸,杀伤力巨大,只要命中躯干部位,基本上
是非死即重伤,在抗rì战场上,rì军的步枪火力一直居于弱势。rì军对6.5毫米弹的不满也
导致了rì军另一个系列步枪的出现,这个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6.5×50毫米半底缘弹,上为全覆甲尖弹,下为普通圆弹
在rì本步兵装备三八式步枪的同时,rì本骑兵也装备了三八式马枪,三八式马枪是在
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其构造与三八式步枪完全相同,与三八式步枪的区别在
于三八式马枪的枪管和枪托都相对较短,整个枪长缩短到了961毫米,重量减轻到3.05公斤
,更适合于骑兵携行,由于枪管的缩短,三八式马枪的有效shè程和shè击jīng度都有所下降。
在三八式马枪的使用过程中,骑兵们最大的抱怨就是其配用的三零式刺刀在使用过程中很
容易遗失,同时,在高速奔跑的马匹上安装刺刀对于身材普遍矮小的rì军来说也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事情。因此,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rì本定型了一款新的马枪并且装备部队
,该枪被命名为四四式马枪。四四式马枪与三八式马枪的尺寸和构造基本相同,主要不同
的是,四四式马枪把刺刀改成了折叠式三棱锥型,使用时只要将刺刀伸展到位并且固定即
可,在不用时可以折叠收入步枪护木下。八路军延安兵工厂研制的八一式马步枪的折叠式
枪刺基本上就是以四四式马枪为参考设计的。四四式马枪的刺刀设计使得该枪非常适合于
骑兵使用,rì本骑兵大量装备了此枪。作为一种易于携行的武器,四四式马枪也装备了rì
军部分后勤与特别部队,同时rì军的第一和第三坦克师团也部分装备了该枪,作为坦克手
的随身防卫武器。
四四式马枪
由于在战场上吃足了“中正”式(毛瑟M1898式)7.92毫米步枪弹的苦头,rì军痛感6
.5毫米步枪弹威力不足,6.5毫米步枪弹的侵彻力不足,停止作用也非常差,常常出现敌人
身中数发子弹仍能坚持战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rì军在九二式7.7×58毫米机枪弹(1
932年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7.7×58mm无底缘步枪弹,名古屋兵工厂也于1939年
研制出一支使用该种新型步枪弹的新式步枪,该枪被命名为九九式步枪(rì本神武纪年25
99年,昭和14年)。九九式步枪分为两款:长步枪和短步枪。这两款步枪结构完全一样,
只是长度不同。九九短步枪曾经被设想用来取代四四式马枪,但是由于长度仍然嫌长,而
且重量也太大,因此四四式马枪仍然是rì本骑兵部队的主要装备。
九九式步枪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设计的,大体结构与三八式步枪相同。以九九式
长步枪为例,该枪枪长1270毫米,枪管长657毫米,枪重4.10公斤,在携行xìng方面要差于三
八式步枪,发shè7.7×58毫米无底缘步枪弹时的弹丸初速为728米/秒,该枪标尺shè程为170chūn秋中文社区http://bbs.
0米,有效shè程为400米,为增加装备通用xìng,该枪和三零式步枪一样,均配用三零式刺刀
。相比三八式步枪,九九式步枪枪管稍短。由于7.7毫米步枪弹威力大于6.5毫米步枪弹,
九九式枪托底板很厚,用以增强发shè时对后坐力的控制。九九式步枪的背带环在步枪左侧chūn秋中文社区http://bbs.
,照门上加了两翼,以方便对空shè击。九九式步枪配有钢丝支架,以进一步增加shè击稳定
xìng。为了适应热带的作战环境,九九式的上护木一直延伸到头箍附近,并且对枪管进行了
镀铬处理。
九九式步枪主要由小仓兵工厂、大阪兵工厂以及广岛东洋工业等主要兵工厂生产,当时被
rì军占领下的奉天兵工厂也是九九式步枪的主要生产厂之一。九九式步枪总产量超过2,6
00,000支,主要装备rì军在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场上的部队,九九式步枪在中国战场上并chūn秋中文社区http://bbs.
不多见。有意思的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兵工署将大量的九九式步枪改为7.92毫米
口径并装备二线部队使用。
rì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rì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rì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rì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rì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rì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侵华rì军陆军的编制中佐少佐)
下面是详细文章很长如有兴趣慢慢研究
rì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rì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甲午战争以后,rì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rì本在rì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rì本又在被其侵占的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rì本东京皇宫地区的rì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dú lì混成旅团,就构成了rì本帝国主义陆军主力平时的基本框架。
在不断的对外侵略扩张中,rì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rì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rì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rì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rì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rì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它们有些由rì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rì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rì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rì军台湾军和rì军华北驻屯军。1925年后,rì本帝国主义在当时国际和平裁军的压力下,同时为了节省军费以研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个师团的部队。rì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初期曾崇拜学习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后来基本上改为以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为蓝本,并向先进的西方制度学习,建立起地区义务兵役、军事预备役的征兵体制。即rì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所以,在rì军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同时,rì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也常以地名来表示。如;第一师团,因其长期驻守东京地区,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级军官为东京地区人,故又称为东京师团。以此类推,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第七师团又称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又称弘前师团,第九师田又称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又称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又称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又称为京都师团等等。rì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rì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rì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rì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rì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rì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rì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虽然其曾拥有强大的航空兵部队,但也只是分属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而没有dú lì的空军。rì本的海军和陆军,从服装颜sè上很容易区别出来。而rì本陆军各兵种的服装虽基本一致,但也可以从其佩带的肩章和领章的颜sè上加以区分,如rì本陆军步兵肩领章底sè为红sè,炮兵为黄sè,骑兵为绿sè,工兵为茶sè,辎重兵为深蓝sè,航空兵为天蓝sè,宪兵为黑sè,军医为深绿sè,军法官为白sè,财会官为银茶sè等等,按照rì本1889年宪法规定,rì本天皇为国家最高元首,为rì本陆海军最高统帅,可以指挥全国所有军队。但实际上由于20世纪以后rì本军阀势力强大,形成由军人左右国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军方人物中最有实权的是当时被称为rì本陆军"三总长"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训练总监。陆军大臣是rì.本陆军省的首脑,主管zhèng fǔ国防政策、部队动员、国防预算、武器研制等,对有关军政问题可以与总理大臣或参谋总长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单独上奏天皇;参谋总长是rì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指挥陆军,并代表天皇下达作战命令;训练总监则控制着rì本陆军各兵种的全部初、中级军校。所以,rì本陆军"三总长"的倾向常常决定着rì本军方的决策方向。如果rì本军方对rì本某一届内阁政策不满,即可不派现役陆军中将或大将至zhèng fǔ中担任陆军大臣,使内阁无法产生或倒台。通过这种方法,rì本军阀就可以cāo纵国家的政策方向了。
rì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rì战争全面爆发前,rì本通过数次战争已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干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1937年中rì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rì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rì本与各国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rì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rì军。1895年中rì甲午战争后,rì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rì本台湾总督府和rì本台湾军。rì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rì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dú lì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rì战争爆发后,rì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是rì军台湾军的部队。1942年后随着rì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rì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年组成由rì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藤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防务。至1945年10月25rì,rì本台湾军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兼jǐng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rì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zhèng fǔ管辖.
二、东北地区rì军.rì本帝国主义势力目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rì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rì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rì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部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有数千入,系逐步发展到近万人,达到rì军正规师团的规模,后又形成由rì军务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惯例。"九?一八"事变后,rì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的太上皇,rì本关东军司令官成为集rì本关东州长官、rì本驻伪满洲国大使、rì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逐步变成rì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rì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于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rì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l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rì军所仅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shè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rì本陆军其他部队。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rì本关东军常常骄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rì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rì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rì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田"建功立业".由于关东军装备最为jīng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后因rì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进攻做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1945年8月8rì,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rì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r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rì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rì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cāo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烟英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藤信义大将、檀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
三、华北地区rì军.1937年?月7rì卢沟桥事变爆发后,rì军在其原华北驻屯军的基础上大举增兵华北.8月31rì,rì军大本营下令在北平成立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沿乎汉线和滓浦线向南推进的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和以西尾寿造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军。1938年3月,rì军大本营将自中国热河方向攻入察哈尔省及绥远的关东军部队脱离原指挥建制,组成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先由rì军大本营直辖,后划给rì军华北方面军指挥.至1938年chūn末,rì军华北方面军占领了中国绥、察、晋、冀,鲁、豫,苏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尔后该方面军的大致控制范围,第一军调至山西太原,第二军进至山东济南.1938年夏,第二军的番号转给进攻武汉的rì军华中派遣军,济南地区rì军改称第十二军。1944年chūn,第十二军番号又转给准备参加"一号作战"进攻河南黄河南岸的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组成的突击兵团。济南地区rì军又改称第四十三军。至1945年夏,rì军华北方面军共辖在太原的第一军,在张家口的蒙疆驻电军,在郑州的第十二军和在济南的第四十三军。华北方面军的历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多田骏中将、冈村宁次大将、下村定大将和根本博中将.1945年10月10r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及部分兵员共12.7万人在北平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该方面军在绥远、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也分别向中国第十二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等部投降。
四、华中地区rì军。1937年8月13rì中rì凇沪会战爆发,rì本在其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军队.8月15rì,rì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后因上海战事胶着相持不下,rì军大本营于10月21rì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军,井于11月5rì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包抄上海战区.u月7rì,rì军大奉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以统一指挥rì军上海派遣军和rì军第十军.1938年2月18rì,rì军大本营为准备进攻武汉成立了以烟俊六大将任司令官的华中派遣军,并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第十军,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占领京沪杭、苏、浙、皖的全部华中rì军。1938年6月起,rì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第二军、第十一军沿长扛两岸及大别山区进攻武汉.1938年10月25rìrì军侵占武汉后,以冈村宁次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一军的7个师团占据武汉外围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区。1939年9月23rì,rì军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在中国关内各地的rì军,配合汪jīng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司令官的rì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rì军华北方面军及所有在中国关内战场的部队。与此同时,rì军华中派遣军撤销,在江浙地区成立了军司令部设在上海的以酉尾寿造大将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军.1944年7月31rì,rì军大本营为准备"一号作战"华中攻势,又在湖南成立自rì本关东军调来番号的第二十军;并在武汉成立第六方面军,统一指挥两湖地区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在汉口留守的第三十四军和两广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及香港占领地rì军,以准备参加‘一号作战"中的湘桂战役.至1945年夏,rì军第六方面军管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三十四军,控制中国鄂、湘、皖、赣等部分地区。rì军第十三军仍驻上海,rì军第六军驻在杭州,控制江、浙、皖等部分地区。rì军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是冈村宁次中将、园部和一郎中将、阿南惟几中将、横山勇中将、上月良夫中将;rì军第十三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泽田茂中将、永津佐比季中将、松井太久郎中将.rì军第六方面军只有两任司令官,即冈村宁次大将和冈部直三郎大将.1945年9月18rì,rì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武汉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rì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国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官汤恩伯投降。
五、华南地区rì军.1938年10月中旬,rì军大本营为配合rì军华中派遣军对武汉的攻势,并逐步切断中国zhèng fǔ从港澳地区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将为军司令官的第二十一军,并在中国广东大亚湾地区登陆,很快占领广州,控制了两广部分地区.1940年rì军向越南进军时,第二十一军番号撤销,成立rì军华南方面军。1941年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华南方面军撤销,在广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军,占驻中国广东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rì,rì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率其在中国广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的rì军共8.3万人,在广州向中国陆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投降.
六、rì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rì,由rì军大本营下令组建的指挥中国关内战场上所有rì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目的是摆脱过去由rì军大本营远离战地分别直接指挥各军经常造成失误的窘状,希望协调指挥中国关内各战场的所有rì军,加快军事征服进程;并配合中国各地伪政权等合流,组成统一伪政权的所谓"和平"攻势。至1945年夏,rì军中国派遣军统辖有:在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在湘鄂赣等地的第六方面军,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军、第六军,在两广及香港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和rì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rì军中国派遣军历次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烟俊六大将、冈村宁次大将。1945年9月9rì上午10时,rì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rì军中国派遣军等部队在南京向中国zhèng fǔ投降。
七、rì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rì本海军在1937年中rì战争爆发前就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驻有舰队。中rì战争爆发后,rì本海军抽调在上海的第三舰队、在青岛的第四舰队及其他舰只,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支援其陆军登陆作战,运输物资。海军航空兵部队曾多次参与轰炸中国各大城市,并在上海、青岛、厦门、香港建立据点,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其历任舰队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古贺峰一中将、福田良三中将。1945年9月,rì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共3.9万余名官兵向中国zhèng fǔ缴械投降。
rì本帝国主义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总兵力已近600万,拥有200多个师团的番号。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队(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rì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rì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rì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938年后,由于rì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shè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rì军师团被称为乙种师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