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宦海水深(1) - 忠魂依旧守辽东 - 故国有日月
嘉靖四十三年四月,早春三月的春寒料峭已过,最后一轮倒春寒也过去了,大地开始回暖,老百姓也开始了又一年的耕耘,面朝黑土背朝天。
广宁,辽东总兵府。杨照身着便服,背着手立在那块“尽忠报国”的金匾下,透过门窗仰望长空,叹息一声:“天高任鸟飞啊,京城的林子大,但水也深得很,真不知李成梁能不能再混出个模样啊。”
话音未落,一身书生打扮的李辅,手持一把折扇,稳步从内堂走了出来,“杨大人不必担心,这个李成梁心思缜密,善于随机应变,况且李成梁还是朝中的杨老和陆大人着重提携的,定会对李成梁点拨提拔啊。”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杨照背手长出一口气,“看造化吧,我们已经把路给他铺好了,就看他上不上道了。”
杨照是一品武官,虽在边疆,但也深知朝廷的水有多深,而李辅虽只是一个七品御史,却在京城待了五年,期间严嵩乱政,徐阶倒严,嘉靖修仙,吏治混乱,他都看在眼里,自然对李成梁未来的处境很是清楚,深知李成梁将是各派势力的关系纽带,若是有一方心藏叵测,李成梁恐成众矢之的,万劫不复啊。
就在杨照和李辅为李成梁的仕途和身家性命担心时,李成梁兴致勃勃地跑了进来,见两位大人都在,赶忙行礼道:“卑职李成梁见过两位大人。”
杨照示意李成梁起身,关切地问:“汝契,都准备好了吗?”
“都已准备妥当了,多谢大人关心。”
“别在这里站着了,临走去大凌河转转,散散心。”杨照提议,李辅也点点头,表示同意。
虽然被告知身着便装,但生怕出什么乱子的李成梁还是将南镇抚司的腰牌系在腰带上,防止万一有刁民闹事,自己也好就地解决。
就这样,杨照、李辅和李成梁沿着羊肠小道一路走一路聊,十分悠闲惬意,三人同游,仿若老朋友一般,并没有什么高低尊卑之分。
一路上满是结伴郊游的踏青之人,不少孩童都在路边空地处游戏,打秋千、蹴鞠、放风筝的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古老的风俗传统,大人们对此也不会阻拦。说起踏青,古已有之,到了宋代尤盛,加之宋明两代是文人政治,此风便继承下来。明之辽东虽然是军镇都司,但每到踏青时节,不论山野村夫还是文人名士,都会来到大凌河畔游玩闲散。因为这里是辽西走廊的入口,是大明在辽东的腹地,地势平坦,山河秀丽,在辽东这样烽火连天的地方,算得上是世外桃源了。
三人来到河边小亭子,开始谈天说地。
杨照指着翻滚的大凌河道:“汝契啊,你看看这辽东山河,如何啊?”
“生我养我之土!”李成梁言语真挚恳切。
“回得妙!“常言道‘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李辅用折扇击一下掌心话锋一转:“汝契啊,京城是繁华之地,虽不能说是遍地黄金,但终究是花花世界,尤其是正阳门大街,那可是京城最大的街市,里面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让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啊。”
李成梁听得有些糊涂,好端端的说这些干什么,但见杨照别有深意地指了指自己腰间挂着的南镇抚司牌子,这才明白李辅话中的深意。
没等李成梁开口,李辅又道:“京城可不比辽东,不论是人情世故还是风气习惯,都有区别,尤其京城勋贵众多,关系复杂,万不可大意,要知道他们背后不是什么衙门,而是大内,是皇上。你是以锦衣卫的身份入京,就是直接对皇上负责,免不了和勋贵打交道,而那些勋贵世代公侯,多是纨绔子弟,定会流连于那些烟花之地,到时候要你陪同你去是不去?玩是不玩?”
李成梁看着李辅那追问的眼神,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着李辅话里的弦外之音。
杨照见李成梁百思不得其解,便不冷不淡地嘀咕一句:“为何那些勋贵衣食无忧就纨绔了呢?”
李成梁恍然大悟,倒头便拜:“多谢两位大人指点,卑职到了京城定会居安思危,绝不玩物丧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辜负几位大人的赏识,不要辜负几位大人的信任,忠心耿耿,报效朝廷。”
见李成梁已经开窍,李、杨二人很是欣慰,尤其是杨照,毕竟李成梁去掉是他发现的千里马,是联系兵部和锦衣卫的桥梁,更是已故恩公李泾的独子,将李成梁铸造成帝国的武力支柱是杨照唯一能争取做到的事情,如果能够让李成梁飞黄腾达,杨照心中的愧疚便能稍稍减去一些,也算是向李泾报恩了。
“汝契起来,”杨照上前将李成梁扶起,又道:“到了京城一切小心,跟着兵部尚书杨博和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多学学为官之道,在京城当差要处处留心,宦海水深似海,每一步都像是如履薄冰,虽不能失了良知和志向,但也要适当圆滑些,这样才能自保求存,保留实力。”
李成梁点点头,又问:“保留了实力后又当如何?”
杨照别有深意地笑了笑,用有些似开玩笑非开玩笑的口气道:“待天下有变,自会有人赏识提拔你,那时你只要把握住机会,实心办事,而且把事情办得漂亮,定会飞黄腾达,扶摇直上。”
李成梁有些不明白,什么是天下有变?没等李成梁开口,又被杨照止住,只见杨照一本正经道:“三五年之内京城必有变故,你静候时机吧。”
“三五年?”李成梁夸张地瞪大眼睛,看着不以为然的杨照和李辅。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今番让你磨砺三五年你就不耐烦了吗?记住,剑不出鞘则已,若一旦出鞘,定要石破天惊!”原本不说话只点头的李辅用犀利的眼神扫着李成梁,说话的语气也十分坚定。
李成梁内心触动,看着眼前的两位伯乐,心想:反正等也等了二十年,再等三五年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众位大人都赏识自己,着重培养和提拔自己,慷慨地给自己一个如此难得的平台,未来的仕途应该不会太差。能有如此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定要好好把握,将来成就一番大业。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