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独孤一城 - 我在征途 - 李金钖
()
我对国字脸充满了好奇,可他对自己的介绍简直到了吝啬的地步,也不好再去问。箐箐出来的时候早就想过会有人受伤,也不管有没有用胡乱带着一堆小药罐。现在国字脸受伤她赶忙上前帮助包扎疗伤,他又笑呵呵的说道:“没想到这么漂亮的可人儿,还会治伤,将来要是有一个行走江湖的大侠有幸得到了,那真是他的福气啊,哈哈!”
这句话说得箐箐满面通红,我倒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自打小高回来之后我就立志要当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这样才有些底气把箐箐娶到手,保护好她。
后来他拜别我们,而我们则拖着野猪回去找师父。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管他多么不情愿,但要把我们送到桃花源县去参军的。最后只有两个组打到了野猪,除了大树的妹妹和箐箐不去,两个组一共十二人获得了资格。
来到了桃花源征兵处,师父带着我们去报名。
“这些孩子想参军,看能不能行个方便?”
征兵处的人抬头看了一眼爱答不理地说:“现在没到徭役期,国家哪有这么多粮食养兵啊?等到了农闲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找你们的。”
“嘿嘿,军爷行个方便”师父从袖口里掏出了一个东西,握成一个小拳头,直往当兵的袖口里插。
“嗨,”大树碰碰我,“你说师父给他的是什么东西?”
我也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不是师父家产的石榴啊?”
“胡说,哪有这么小的!我看见那个东西是白的。”
我说:“废话,白石榴才这么小嘛。”
……
拿到好处的那个当兵的头上的乌云顿时消减了一半,不耐烦的拿出一个册子说:“那你赶快把他们的户籍写上,等过几天我们会派人去挑兵的。”
师父陪着小心笑着说,“好的,好的。”
师父就在本上写完我们几个人的资料,征兵处的兵不经意间向本上扫了一眼立刻眼睛睁得老大,问:“你们是清源村的?”
师父说:“对啊,怎么了?”
“哎呀!我们等你们好几天了。东西不用填了,快过来坐。坐下,都坐下嘛,别站着。”
“军爷,请问这是怎么了?”师父不解的问道。
“是这么回事,凌爷已经来打过招呼了。说如果有一帮清源村的少年来报名参军,就直接要了。”
“凌爷?哪个凌爷?”
“凌爷你都不知道吗?镜湖山庄庄主的大公子凌羽啊!”
师父听了军官的话,吃惊地说道:“啊!竟然是镜湖山庄的人啊!当年独孤大师把庄主之位让给他儿子的时候,是我带兵在点将台下边站的岗!”
“哦?这么说您和我还是同行?”
“都是旧年的老黄历了,和您比不了,我也就是瞎混了几年,自从在赵国边境成了瘸子之后,就退出来了。”虽然说的很谦虚,但是一股豪情和凌然之气从他脸上升起,一直微驼的背也直了起来。那是怎样的岁月?我想当时师父能亲眼见到那样的大英雄,心里一定很自豪吧!
一定是的!对于那样的人物谁不想一睹真容呢?独孤大师在我们国家的声望甚至可以和燕王并驾齐驱。这样一个地位如此崇高的人,大家却只知道他姓凌。独孤一城,即一城之间没有对手之意。唐初有一位文学大家擅长写武侠小说,小说里最厉害大侠的莫过于“独孤求败”。从此,现实社会里“独孤××”成了最高修为的象征。可以自称,并且能够长时间自称这一名号的人是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因为这样的人接到的挑战不计其数,最终把“独孤××”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可以想象独孤大师的武功修为有多么的深不可测。大师用“独孤一城”的名号纵横江湖几十年,至于他叫什么大家都忘了,其实要不是知道他儿子姓凌,估计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独孤大师的姓。
燕王刚刚裂土称国的时候,引起了赵王和齐王的不满。因为论资历和实力,燕王的排名都是最末的,况且燕国的西南和东南各有一个战略突出部,深深地楔入了赵国和齐国国土。尤其是西南的部位,离赵国国都邯郸不过几百里。于是齐国和赵国联手对新生的燕国进行了一次入侵,企图把新生的燕国扼杀在摇篮里。燕王被迫在蓟都设立万金台,万金台上堆着数目众多的金银,号称“足有万金之巨”!无论贵贱只要觉得自己有本事挽救国家于水火,就可以先上台自取钱财然后再进入王宫展示自己的能力。
这段时间内确实有一些没有本事只为钱财的人,但是燕王只是收回了他们从万金台上拿取的钱财,并没有深究。此时闲居在长安的独孤大师被他的仁义所感动,再加上大师出生在燕地,从心里来说也想为家乡做一点事,于是就只身前往赵国和齐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到处游说。这就惹恼了两国的主战派,尤其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宫主穆槐向其发出了比武挑战。
稷下学宫成立于汉末唐初,是齐鲁地区的文人自发组成的一个团体用来谈论时局、研究学问。到了唐朝中期时局动荡,人们尚武风气渐渐萌发,侠客一直是文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文学作品里广泛的歌颂,文人开始邀请一些有作为的武者进入稷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