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路向北 - 醉卧君榻:恕妃不承欢 - 暮日流年
等她醒來的时候。已经是五日之后。蓝若璃从未想过。自己竟然昏迷了这样久。还发了一场高烧。而且。她已经不在帝都境内。
一开始醒过來她还特别警惕。不过后來慢慢了解了才知道。她身边的并不是坏人。而是一个杂技班子。那晚上误打误撞救了她的两个年轻男子。就是这杂技班班主的两个儿子。刘虎和刘豹。
他们深夜偷跑出來玩耍。误打误撞救了蓝若璃。但又不知道她的身份和家庭。无法把她送回家。只好先带回杂技班。后來杂技班接到单子。需要立刻出发。阿虎和阿豹不同意就这样丢下昏迷不醒的蓝若璃。于是戏班子只好把蓝若璃给带上。如今。他们正在往北边去。
蓝若璃先还很奇怪。杂技班子怎么可能查不到她的身份。Www。。com按理说。她堂堂的郡主失踪了。整个皇宫都应该受到震动才对。如今该是发布告示四处寻找她了。但后來想一想。自己还真是天真了。
如今正是两国交战的节骨眼儿上。赫连长君在前线出战。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赫连长羽很清楚她跟长君的关系。若是让前线的赫连长君知道她失踪了。怎么可能安心打仗。所以。赫连长羽一定会阻止这件事被公布出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至于皇帝。想到一个亲封的郡主竟然就这样在皇宫里被绑架了。说出去岂不是让他这个做皇帝的颜面尽失。
所以。赫连长羽只要稍微有个正当点的理由。就可以阻止皇帝发布告示。而皇帝自然也乐得这样做了。
虽然明面上沒有大张旗鼓地寻找。但蓝若璃想。国师之类一定在私下里四处搜寻她的线索。原來蓝若璃也想过自己到官府去。这样兴许就能很快回到皇宫。但是想到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如今她根本不知道在那座皇宫里还隐藏着什么在等着她。她就有点畏惧了。后來发生了一件事。更是让蓝若璃彻底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那一日住宿客栈。蓝若璃跟阿虎和阿豹在楼下吃饭。听到旁边几个市民在讨论前线的战事。Www。。com
“听说那胡突的铁甲难以攻破。我军现在是处处被动。举步维艰啊。”
“唉。连杜大将军都打不过。这派去的什么皇子、王爷。还能做什么。我看这次的战事啊。悬。”
“是啊。前些日子。在昱阳关那边的小镇传出一些消息。说是我军伤亡惨重呢。现在那个大将军。只能在镇上按兵不动。”
他们口中的大将军。就是赫连长君。
若璃之前就知道。这次出征是梁王为帅。长君为将。也就是说。冲锋打仗的时候是赫连长君在前。而军中的实际大权是握在梁王赫连寻隐手中。这是皇帝牵制赫连长君力量的一种方法。也让若璃担心。皇帝会利用这一点对赫连长君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毕竟这战场上的事情。Www。。com生死都难以掌控。如果皇帝真要动什么手脚。易如反掌。即便蓝若璃相信赫连寻隐不是那种人。但也难保皇帝不会在军中安插手脚。说不定赫连长君身边就有奸细。
这就是若璃坚持要墨痕追到赫连长君身边的原因。
若璃本來就不喜欢在皇宫。这次被绑架。倒是一个机会让她离开皇宫。得到一次难得的自由。最关键的是那些人的对话里透露出來的消息。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赫连长君在昱阳关小镇。
而杂技班要去的地方。正是昱阳关小镇。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若璃心头立即风起云涌一股子的欣喜。她在宫中的时候。碍着身份和各种牵连。也不可能跟着赫连长君去战场。然而现在她自由了。谁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所以她有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去他身边。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蓝若璃很快就打定了这个主意。她也想过跟姑姑或者锦柔取得联系。这两个人。是唯今在帝都里她还能够信任的人了。但是若璃想到。锦柔的身边可能有陈颖儿在。而陈颖儿陷害她的嫌疑还沒有洗脱。所以若璃不能贸然告诉锦柔自己的下落。而国师那边。若璃是找不到一个可靠的人能够帮她传递消息。
就这样。她只能抱着重重心事。离帝都越來越远。一天天地靠近北方边境。
如今北方边境。越是接近昱阳关的地方似乎就越应该混乱。然而蓝若璃一路所见。除了一般的平民流离失所。富贾之家仍是安逸享乐。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抵就是如此了。蓝若璃算是明白。只要不是敌人的铁蹄逼到了家门口。那么战争真正影响的。也只有穷苦百姓而已。
所以说在缙南的时候。赫连长君希望那些富贾商人们给难民捐款。所有人都推三阻四。因为那些富人永远不会明白。受到战争影响的普通百姓的痛苦。
“这天下。何时才真正是百姓的天下。”蓝若璃幽幽地叹了口气。竟是想起了这次入宫给皇帝呈上的刺绣。
太平盛世。百姓臣服。天下同乐……
这样的世界。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天下自然是皇上的天下。你这话要被人听到了。可是大逆不道的。”阿虎在旁边吃着红薯。喃喃地笑道。虽然他的语气有些危言耸听。但并沒有把这句话太放在心上。或是因为这路上的景象也让他颇有些心寒。
阿虎和阿豹两兄弟。虽然只是杂技班的。不过两人身怀功夫。也有行侠仗义之心。朝廷征战。百姓受苦。他们心中也有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你早晚会明白的。”若璃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说了这句话。就好像心底隐隐地觉得。有朝一日。她会看见“亦能覆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