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自立吴王 - 淮右布衣朱元璋 - 天涯熠帆
朱元璋计划的第一步便是称王,因为称王之后可以开府建牙,名正言顺地给手底下的将士们进行封赏,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扩大在将士们和老百姓中的影响力,进而为下一步称帝做好打算。
如今名为大宋皇帝的“小明王”已经落入朱元璋手中,对于朱元璋的命令早已是言听计从。所以,称王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很简单,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只要朱元璋写好一道封王的圣旨送去“小明王”那里盖印,称王这件看似对一般人来说神圣的大事就完成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称什么王才符合朱元璋如今的身份地位和地盘范围,如果自封一个虚名的小王,那么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任何的意义,如果自封一个“秦王”“齐王”“晋王”“楚王”“赵王”,又和自己的地盘八竿子打不着。
东边的张士诚在九月时已经自立为吴王了,尽管名号不错,但是和其地盘范围不是特别符合。因为朱元璋占据的应天城才是一千多年前东吴孙权的都城,而且在几年前应天城一带就留流传着两句民谣:“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所以,为了应和这两句民谣,以及和东边的张士诚争一口气,朱元璋最终决定也要称吴王,非要和东边这个死盐贩子张士诚争一争长短,比一比谁才是天底下最靓的仔!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城自立为吴王,设置文武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以徐达为左相国,以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自此,朱元璋发布的号令告示,均使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