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86章 卫所制度 - 淮右布衣朱元璋 - 天涯熠帆

第86章 卫所制度 - 淮右布衣朱元璋 - 天涯熠帆

皇权的一个轮子是拿笔杆子的官僚,另外一个则是拿枪杆子的军队。

朱元璋在攻克集庆之后,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统治区推行屯田政策,广积粮食,以供军需。

之后,朱元璋和刘基商讨研究中国古代的两种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

征兵制的好处是全民皆兵,有战征召,无战归农,兵员素质好,都是良家子,来源清晰,朝廷在平时也无养兵的负担。但有明显的坏处,由于兵员来自农村,长期征召影响农耕。而且,兵源有所限制,不适合大规模的国战。

募兵制的好处是兵员的数量和服役的时间不受农耕的限制。但坏处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朝廷为了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需要承担巨额的军费,二是兵员多来自于无业游民,来路不明,没有宗族和土地的限制,容易逃亡和叛变。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征兵制和募兵制两者融合,取双方精华,弃双方糟粕。于是,卫所制度应运而生,将战斗力量与生产力量合二为一。

卫所的兵源有四种:一种是从征,即朱元璋起事时所统率的部队,也是他丈人郭子兴的起家部队。

一种是归附,既有平灭天下英豪所收服的部队,也有来自于元朝的降军。

一种是谪发,指的是因犯罪而被谪发当兵的,也被称为恩军,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充军。

一种是垛集,即征兵,按照人口比例征召,一家有五丁或三丁的出一丁为军。

前两种是朱元璋原有的军队,后两种则是之后补充的军队。

卫所制度规定这四种来源的军人都是世袭,子子孙孙世袭为军。而且,为了保障稳定的军队数量,规定军人必须娶妻,如无子孙继承,则由其原籍家属的壮丁补上。

军人有特殊的社会身份,有单独的“军籍”。在明朝的户籍管理中,军籍和民籍、匠籍平行,军籍归都督府管理,民籍归户部管理,匠籍归工部管理。

军人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上、法律上和经济上的地位,都和平民不同。而且,朝廷对军人家庭有优待。

民户有一丁被垛为军,朝廷便免除其原籍家庭一丁的徭役,作为优恤。军士到戍所时,由宗族为其专门准备衣装。

在卫所的军士除了其本身为正军外,其子弟称为余丁或军余,将校的子弟则称为舍人,作为卫所的候补力量。

军士的日常生活皆由朝廷根据屯田数目进行支给,按月发米,称为月粮。马军月支米二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步军一石(守城的全支,屯田的支半)。

此外,恩军一家四口以上的支一石,三口以下支六斗,无家口的支四斗。军士的衣服也是由朝廷统一分发,岁给冬衣、棉布,夏衣、夏布,出征时额外分发胖袄、鞋裤。

卫所制度共有两级: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有指挥使;卫分五个千户所,每一所一千一百二十人,有千户;千户所分十个百户所,每一所一百一十二人,有百户;百户所下有两个总旗,每一个总旗领五个小旗,一个小旗领军十人。

根据各地方的地理险要,进行卫所的分布:小据点设一所,关联几个据点的设一卫。

集合地方的若干个卫所,设立都指挥使司,作为军区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全国共有十七个都指挥使司,内外卫共计三百二十九个,守御千户所共计六十五个。这十七个都指挥使司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卫所军士的军粮来自于屯田。军队屯田这种方法学自于汉朝的赵充国,在边塞之地屯田开垦,一部分军士守御,一部分军士种地。

军队屯田的目的在于省去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和充裕军队的军粮,从而减轻朝廷的负担,使得战斗力量与生产力量协调一致。

在明朝,除了边塞地区的卫所进行屯田,内地的卫所出于生计考虑也先后屯田耕种,每一军士授田五十亩,由官府供给耕牛和农具。

在开始几年,由于土地是生地,产出有限,所以免纳田租。之后,土地成为熟地之后,每亩纳税一斗。

朝廷规定,边塞的卫所三成军士守御,七成军士屯田;内地的卫所两成军士守御,八成军士屯田。

按照制度设计,通过屯田的方式,卫所的军士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然而,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和文官系统一样,军队里面也盛行腐败,而且比文官更为狠辣,吃兵粮,喝兵血。

朱元璋曾经愤恨地指出:那小军每一个月只关得一担儿仓米。若是丈夫每不在家里,他妇人人家自去关呵,除了几升做脚钱,那害人的仓管又斛面上打减了几升。

待到家里过来呵,止有七八斗儿米,他全家儿大大小小要饭吃,要衣裳穿,他那里再得闲钱与人?

是啊!一石米在人口多的军士家庭中,连基本的吃饭都不够,哪还有余粮添置衣服啊?哪还有余粮孝敬上官啊?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