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政奉还(上)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澹宁居士
在奏折的最后,岩仓具视请求在江户举办受降仪式和‘大政奉还’仪式,并请求睦仁天皇亲临参与。岩仓具视详细阐明了这样做的好处:‘倒幕战争’刚刚结束,江户乃至整个关东地区人心浮动,德川幕府的残余势力也还没有完全肃清。睦仁天皇亲临江户参与受降仪式和‘大政奉还’仪式,可以起到安定局势、安抚人心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借机巡视江户乃至整个关东地区,巩固新的中央政府的威信。
出于对岩仓具视一贯的信任,也出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宏图大志,睦仁天皇没有丝毫的疑虑,就作出了即日启程、赶赴江户的决定。一路上,他一直在思考着受降仪式和‘大政奉还’仪式的日程安排、新的中央政府的组建和人事结构以及未来日本的内政外交政策等问题。但是,昨天傍晚接到的一封密信,无疑打乱了他的思绪。
昨天傍晚,之前在京都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代善给睦仁天皇带来了张继的亲笔密信。
张继在信中列举了俄国彼得大帝、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和清国同治皇帝推动‘变法’,从而使国家走上‘富国强兵’道路的例子,鼓励睦仁天皇顺应历史潮流,抓住难得机遇,大胆推行‘新政’,做一位圣明的君主。此外,张继还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新的中央政府的组建和人事结构、未来日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和新的中日关系等问题的建议。
这些建议无疑与睦仁天皇的内心深处的思考不谋而合。长期以来,作为睦仁天皇的师父,岩仓具视在教授和辅佐睦仁天皇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睦仁天皇灌输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观念。在他的影响下,睦仁天皇对德川幕府日渐不满,渴望有朝一日能夺回大权,推行“新政”。而近邻清国自推行“新政”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无疑更是大大激发了睦仁天皇对于推行“新政”,实现“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在睦仁天皇看来,清国的同治皇帝自起用镇压太平天国出身的曾国藩及其幕僚张继推行“新政”以来,已经卓有成效。三年以来,其工业实力已经不逊于奥地利和撒丁。今年以来,清国还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先是千里奔袭俄国,打得俄国无暇南顾,后来又在定海海域击败了英国海军,使得英国颜面扫地。自己若是也能像清国的同治皇帝一样,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推行“新政”,日本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恢复昔日的荣光是完全可能的。
在信的最后,张继指出:推行“新政”就是“革故鼎新”。所谓“革故鼎新”,需要借鉴的绝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作为其根基的典章制度;需要革除的也绝不仅仅是旧的内政外交政策,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陈腐观念。这就要求大胆启用新人,通过统治集团的新老更替向全国民众展现推行“新政”的决心。岩仓具视和大久保利通等人素来以推行“新政”,实现“富国强兵”为理想,长期以来,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斗争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身居高位多年,毕竟是旧人的代表,倘若继续由他们执掌政权,恐怕难以展现推行“新政”的决心。此外,他们大多年事已高,思想趋于保守,接受起新观念来相对困难,而且也极有可能因为既得利益成为推行“新政”的阻碍。到那个时候,想要君臣善终恐怕就很困难了,无论如何解决,都于睦仁天皇的声誉有碍。现在,只有在荣养岩仓具视和大久保利通等旧人的前提下,大胆启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井上馨等新人,才称得上是两全之策。…,
张继的这些建议不能不引起睦仁天皇的警觉和疑虑。在睦仁天皇看来,岩仓具视不仅仅是自己的师父,更是自己颇为信赖的股肱之臣,而大久保利通等人虽然最初是基于西南四藩的利益才起兵反抗德川幕府,但他们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斗争中,无疑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井上馨等新人虽然曾经留学欧美,对“新政”有着常人所不及的见解,毕竟年轻识浅,不堪大用。张继在此时提出实现统治集团的新老更替,其用心颇为可疑。
此外,长期以来,在睦仁天皇的内心深处,对张继的态度是颇为复杂的。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张继在整合各方“倒幕”力量,推动自己成为“倒幕运动”旗帜和推翻德川幕府统治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视张继为外人,对张继保持着警惕,总觉得此人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