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暗流涌动(中)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澹宁居士
于冠海缓缓说道:“刘掌柜,你想借此威胁我?”
刘全摇摇头,说道:“谈不上威胁。但是,于大人,您要知道,信亲王爷既然能给您,自然就能教您吐出来。就凭这本账簿,都不需要信亲王爷出面,随便找个都察院的御史就能把您扳倒了。到时候,您可是百口莫辩,苦不堪言啊。您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于冠海断然道:“不需要再考虑,既然我当初做了错事,就理应承担相应的后果。刘掌柜,你想要扳倒我,请自便。不过,你指望我和你们一起谋害朝廷命官,那是绝不可能的。”
听到于冠海这么说,刘全的脸色变得狰狞起来,说道:“于冠海,看来你是铁了心要和信亲王爷做对了。很好,很好。”
于冠海冷冷地看了刘全一眼,大声说道:“刘掌柜,请便吧,难道还需要我派衙役送你一程么?”
听到于冠海这么说,刘全脸色铁青地说道:“于冠海,你走着瞧吧”,说着,头也不回地向楼外走去。
……
正在这时,远处的海面上便传来三声悠长的汽笛声。。
于冠海的眼睛一亮,向楼下大声喊道:“‘哈巴罗夫斯克号’商船到了,准备鸣放礼炮,迎接各位大人。”
……
天津,大沽港,客运码头。
张继缓缓走下“哈巴罗夫斯克号”商船的舷梯,凝视着远处广袤的大地,深深地呼出一口浊气,对身后的郭嵩焘说道:“郭大人,历经重重磨难,我们终于回来了。”
郭嵩焘也动情地说道:“是啊,我们终于回来了。现在回想起出发以前的情形,真的是恍如隔世。历经这一番磨难,真有再世为人之感啊。”
一旁的刘坤一感慨道:“记得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出发之前,其中一个叫做詹天佑的年仅12岁的幼童给我写了一封表明心迹的长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它求。背负国家之未来,穷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现在想来,我们此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是‘背负朝廷之希望,穷尽洋人之制度’。”
张树声走上前来,叹息道:“只可惜我们突围得太仓促,没能回到下榻的斯莫尔尼宫取走行礼。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的蒸汽机车模型,拿破仑三世赠送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图示,乔特・布里恩主席和安吉・费列罗议长赠送的《阿姆斯特丹金融史略》,以及威廉一世赠送的毛瑟1867式步枪都没能带走。我原本想着,将这些珍奇的东西进献给太后和皇上,他们一定会大感兴趣,对于推行‘新政’意义重大啊。”
张继点点头,说道:“是啊,特别是那台蒸汽机车模型,不仅做工精美,仿真度也极高,加入煤粉和清水就可以自行开动。这件东西要是能给那些反对修建铁路的同仁们看看,想必他们的态度也会有所改观吧。不过,可惜归可惜,却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冒险再折返回斯莫尔尼宫斯莫尔尼宫取走行礼。”
说着,张继转过身,对等候在“哈巴罗夫斯克号”商船甲板上的其他联合使团的成员们说道:“其实,最可惜的还要数仲卿辛苦编辑的那些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了。那些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记录详实,评议得当,完全可以作为《联合使团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报告》的草稿。好在,仲卿记性甚佳,这些天,他废寝忘食,凭着记忆将那些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进行了还原。这份报告的分量很重,是我们此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所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我们要高度重视。我的意见是,我们回京复命之后,集中花上几天时间,召开一次会议,就这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的心得进行讨论,在我们内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起草。仲卿是军机章京出身,文笔娴熟,我想就由他来执笔,以那些还原之后的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为基础,结合我们的讨论,进一步整合、润色。由我们连署之后,再呈交上去。不知诸位同仁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