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故事背景的历史 - 暗战硝烟 - 叶羽
本小说的故事背景:不得不看
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接下来的时间是1935年9月18日,正好是九一八事变4周年,并且自1935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在华北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瓦窑堡会议结束以后,***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要成为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坚强的台柱子。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个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二・九运动“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率先开展抗日救亡斗争。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镇压游行队伍。学生的爱国行为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扬。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面对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经过各方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西安是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是变,充分表明了团结抗日的诚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过国共内战大体停止,双方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到西安、南京同国民党领导人会谈。国民党内许多人要求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
平型关战役战前形势
1937年初秋,南口前线部队抗击着日军板垣师团的猛攻。与此同时,日军东条纵队也同时猛攻张家口。守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阎锡山的第61军反攻不力,张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军下一个矛头所向是第二战区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平型关战役的主要过程
我军在部署对平型关之敌的围歼决战,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为保卫平型关战场安全,梁鉴堂旅长亲率仅有的一营人冲杀,企图夺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长和大部分官兵牺牲,王靖国又急命方克猷旅长反攻茹越口,方旅长又被敌冲垮。29日,敌占繁峙城,严重威胁我主战场侧后。9月30日,阎锡山召集前线将领会议,决定全线撤退。10月2日夜,全线开始撤退,平型关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大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