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四节 【水调歌头】苏辙(徐州中秋) - 经典宋词集选 - 泉林

第四节 【水调歌头】苏辙(徐州中秋) - 经典宋词集选 - 泉林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时苏辙与其兄苏轼聚会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苏氏兄弟,早岁同登进士科,同为京官,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苏辙于熙宁三年(1070)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学官,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自开封府推官出为杭州通判。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苏轼于赴任途中,曾过陈州晤苏辙。此后,两人相别,已七年不得相见。苏氏兄弟,手足之情极为深厚。苏辙幼时从其兄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游宦四方,兄弟俩曾相约早退,以求闲居之乐。这首词真实地表达了这种意愿。

词作上片叙写苏辙与其兄轼在彭城欢渡中秋夜的情景。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

熙宁十年(1077),苏辙与其兄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这是苏氏兄弟相别之后第一次共度中秋夜。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词作一开头,自问自答,谓:兄弟相别离,究竟过了多少日子?屈指一算,已是第七个中秋夜。这七个中秋夜,并非夜夜有月。元丰元年(1078),苏轼作《中秋月寄子由》诗三首,其二曰: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可见,月圆、人圆,甚不易得。因此,作者又进一步想起去年的中秋夜: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熙宁九年(1076),在东武(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苏轼曾有《水调歌头》中秋词,寄怀子由。中秋明月,在苏氏兄弟之间,勾起了无穷无尽的忧愁。以上追忆过去,谓月圆人不圆。

接着具体描写这次聚会的情景。Www。。com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岂意,表示出乎意料。今年今夕,月圆人圆,这是十分难得的聚会。他们沿着护城河,放舟赏月,对着明月高唱《凉州》乐曲。这条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凉州》乐曲,即流行于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歌词多描写西北方的塞上风光及战争场景。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诗人聚会,在古汴河上,歌唱《凉州》,似乎另有寄托。以下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这是上片的小结。鼓吹,原指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这里指一般鼓吹乐。鼓吹乐曲,往往用于边军,以壮军威,正好与《凉州》乐曲相合,以鼓吹乐伴奏,为清赏助兴,颇壮观,说明诗人胸中乃充满积极向上的激情,似乎还想为国家、为社稷干一番事业。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但是,这种清赏场面的气氛太激越,惊动了夜宿沙汀的鸿雁,也在诗人内心勾起一缕缕不安情思。

这是上片,在欢悦景中隐藏着忧愁之情。至此,中秋夜聚会之情事叙写已毕。Www。。com

下片就眼前之聚会,想到欢悦情景之无法久留,进一步坚定早退之意。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下片承接上结,将汀洲鸿雁与坐中宾客联系在一起,说明,歌宴上,人们披翠着紫,就其穿戴看,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但他们与夜宿汀洲之鸿雁一样,都不能长相聚。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这里,将上片所隐藏的忧愁情思进一步勾引出来。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