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五十章 龙抬头 - 彼岸变天 - 拉姆斯菲尔德斯基

第五十章 龙抬头 - 彼岸变天 - 拉姆斯菲尔德斯基

()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华夏的天象有关。这个时代的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rì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chūn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上古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chūn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chūn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就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rì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二月初二这天也就被人们赋予了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chūn龙节”了。

民间百姓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松江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rì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华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冬季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因此,人们求雨的心理便折shè到rì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同时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地下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

…………

二月二,杨家有自己独特的过节习惯――吃“扒猪脸”。

据民间传说,古时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yù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sè,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

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这个时代的猪头绝对算是一个佳品,松江人也把它看成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郑氏就有一道拿手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火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四五个时辰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而且这道“扒猪脸”的吃法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郑氏做的“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杨家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扒猪脸”,自然成了杨家的一大乐事。

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夏忠就吩咐下人驾马车去了杨家在松江城外的农庄,快辰时正牌时才回来,车上拉着两头活猪。杨老爷亲自cāo刀把猪杀了,将两块猪脸割下来洗净端进厨房,早已等在厨房的郑氏接了猪脸便开始做她的拿手菜――“扒猪脸”了。

半个时辰后,郑氏完成火烤、洗泡、酱制等步骤松了口气――剩下的就是文火熬制了,从厨房出来吩咐青苗照顾一下炉灶,然后郑氏便准备回安澜苑休息去了――怀胎四月已经开始显怀了,干了大半个时辰自是有些累了。

见郑氏忙完准备回安澜苑,一直站在厨房外面的杨老爷才松了口气,上前扶着郑氏朝安澜苑方向走去。杨思辰在一旁看了暗笑不已――自己的老爹还真是个老婆奴啊!

杨思辰心道:自己可不能和老爹一样,在这个时代三妻四妾是合法的,自己在后世没讨上老婆就挂了,这回不讨上十个八个决不罢休!

…………

在黄河流域,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jīng神升天降雨。当地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当地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要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福,保佑一家平安。

这一天北方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就连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听紫绡说:在辽东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与松江不同: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进入一月底二月初,辽东的农户们便开始下田劳作,平整土地,垫肥,翻地,播种……

chūn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chūn后才种,称为chūn小麦,chūn播秋收;冬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夏季收,比如辽东就是chūn麦,

chūn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chūn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辽东的土地肥沃,种麦子一亩地能收二百八十斤左右。不过租种的史老爷家的二十亩地得交六成五的租子,如果再算上半成的皇粮国税,官府再用各种理由搜刮上接近一成,那除了赵老爹自家的三亩地外,其他土地产出接近八成的所得要交出去!一年辛苦劳作只能换回不到一千四百斤粮食,只能让一家五口勉强吃个七八分饱。不过这会儿辽东的野生动植物还是很丰富的,缺钱时上山捉只山鸡,打只狍子,挖点野山参拿到城里集市上卖了,换些许银子买点东西,这一年也就熬过来了,过年时兴许还能弄点猪肉吃,不过一年到头过得紧巴巴的,手里几乎剩不下几许银渣子。

…………

这次兄妹俩到松江这边来,是因为紫绡再过个两三年就要嫁人了,嫁妆却始终没有着落,加上紫绡那幅相貌,没点嫁妆壮壮底气,将来不知道会被婆家人欺负到什么地步去了。紫绡的娘又怀孕了,过上小半年家里又要多出一张嘴,紫绡兄妹俩不出去找点活儿做的话,一家人下半年就得吃糠咽菜了。

正好前几年紫绡的三叔爷爷的小儿子回辽东认亲戚时,曾无意间说过三叔爷爷做过松江府的一个县令师爷,家里在松江置了十亩地的田产,也算是家有余财吧。于是赵老爹就让儿子和女儿去松江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借些银子或者给赵兴宁谋个差事。

结果兄妹俩运气背到家了――在松江府及其周边县城盘桓了两个月,三叔爷爷没找到,倒把自己带来的五两多银子花完了。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活干,可是这大过年的,找活干可不是一般的难――去码头扛麻包?这会儿码头连船都没有,你给龙王爷扛麻包哇;去镖局走镖?这会儿千家万户都在家过年,就算山贼土匪也都猫在窝里过年去了,谁还出来打劫哇;给人家当护院?你一个外来户,无凭无据的,大过年的上门毛遂自荐,谁知道你是当护院的还是上门揩油的……

当那个女人找到这兄妹俩时,这对可怜的兄妹已经快三天没吃饭了,一见香喷喷的大饼还有白花花的银子就摆在眼前,就什么也没想,昏头昏脑地答应下来了。

妹妹被杨思辰抓走之后,赵兴宁非常害怕,可又不敢去报官。毕竟自己这边不占理,报官肯定还得吃官司,说不定自己去坐牢,而妹妹则会被卖为奴婢,甚至被卖为jì女。依妹妹的相貌,铁定会被卖到黑窑子里去的,到时候可真是永无出头之rì了。

幸好杨思辰脑袋有点问题……

…………

二月初二,是金山书院开课的rì子,杨府的二管事一大早就领着杨思辰推荐的几个孩子坐了马车去了金山书院。安排好住宿等事情后,又特意去见了书院的山长。中午回来向杨老太爷复命。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