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古卷秦风卷之终章:华夏九州论 - 钓上恶魔王子 - 雨璇儿
今天是“古卷秦风”卷的最后一章。算是个资料篇吧。也是为下文的铺垫。从明天开始。新的一卷即将展开。那就是。。“莫清扬归來”。真正的宏大场面将展开。精彩情节即将展开。
********* *********** *********** **********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yan)、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后來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來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
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來。“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
《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Www。。com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
后來(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來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Www。。com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
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
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
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
昂州(或作次州)。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
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
《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
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
蚩尤被杀于冀州。看來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