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新的开始 - 草原特种兵 - 雪山神獒
3个月的训练营生活结束以后。巴拉科夫的中队又一次踏上了大帆船。这一次他知道自己一家的终点是哪里。就是达吉斯坦工业基地。还是那种庞大的帆桨货船。不过这次他们的条件比3个月之前好的多。至少不是几百人被拘押在底舱。
他们和其他几个家庭在一个干净的隔舱里。带队的民政署官员给他们发了水壶和牛肉罐头、面粉、食盐。隔舱里有蜂窝煤炉子。他们可以自己做饭。有孩子的家庭甚至发了一点糖果。巴拉科夫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糖。那甜蜜的感觉让他幸福的头都晕乎乎的。但是他只能舔一舔。小小的咬下一点。这是属于孩子的快乐。
船上有公共卫生间。Www。。com有开水罐。有厚实的羊毛地毯和盖毯。洗漱用品包括毛巾、鲸鱼油肥皂、猪鬃牙刷、一小罐精盐牙粉。和一个搪瓷水杯。上面印着奇斯托波尔江心岛训练营1018中队字样。这都是训练营送的。同时送的还有全套的蓝色制式工作服。分冬装和夏装。冬装包括厚实的军大衣。夏装是短袖衬衫。最让他赶到舒适的是鞋。穿惯了坚硬树皮鞋的巴拉科夫一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柔软的牛皮鞋。
衣装和生活用品以外。训练营还给每个人发了4个银丹尼尔。12岁以下的孩子减半。巴拉科夫死死的捏着这些闪亮的银币。用牙轻轻的咬着。他从來沒有见过这么多银子。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
除了难以想象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由。这些过去的俄罗斯俘虏。现在的准工人可以随时走到上甲板。和任何人随意聊天。欣赏伏尔加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呼吸清爽的空气。甚至有人用缝衣针做了鱼钩。在甲板上钓鱼。孩子们在甲板上欢快的奔跑嬉笑。有的孩子甚至跑到桨廊里。试图和那些奋力划桨的桨手聊天。被水手长粗声大气的赶走。
想起几个月之前的可怕旅程。巴拉科夫生怕现在的生活是不真实的。他经常狠狠的掐自己。让自己感到美好生活的真实。
船队经过伏尔加河三角洲。Www。。com两岸是规划整齐的稻田。正是收获季节。农庄里的农业工人正在忙忙碌碌的收获。4头牛拉的联合收割机正轰隆隆的工作着。现在他知道了。自己吃的稻米就是这种东西。真好吃啊。
越过卡梅贾克港。船队进入了广阔的里海。俄罗斯人长大了嘴巴。对大海的壮美目瞪口呆。孩子们欢呼跳跃。像小松鼠在林间欢腾。后來他才知道。里海并不是真正的大海。只是一个大湖。虽然它有海洋的一切特征。
经过5天的行船。他们终于结束了愉快的旅程。在马哈奇卡拉港上岸。马斯奇卡拉东临里海。300年前是可萨人的第二个首都萨曼达尔。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在可萨人的汗国覆灭之后。从达吉斯坦地区一直到巴库。一直都是属于一个叫希尔凡的小公国。这个小公国长期臣服于外高加索的阿塞拜疆。
在速不台-哲别第一次西征的时候。征服了希尔凡。这个小国才脱离了阿塞拜疆的统治。窝阔台汗8年。蒙古权臣巴根台巴特尔率领海军远征里海的时候。就是在马哈奇卡拉地区登陆。他下令将希尔凡国王剌失德拘禁。并最终软禁到了保加尔郊外的一个小镇。所有希尔凡贵族必须入股达吉斯坦工业企业。希尔凡人也逐步的纳入了蒙古工商业体系。
现在。马哈奇卡拉已经被蒙古建工集团建成了达吉斯坦工业基地的主要对外口岸。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每年的货物吞吐量惊人。这里比奇斯托波尔规模略小。但是发展极快。见惯了奇斯托波尔港繁华的巴拉科夫不再对这里大惊小怪了。
“先填表。登记。”达吉斯坦警察总局户籍处的女办事员递过一叠纸张。指着台子上的鹅毛笔说道。
“好的。谢谢。”巴拉科夫拿过登记表。用刚刚学到的突厥文字一个一个的填写。
民政署官员带领这些俄罗斯准工人來到达吉斯坦警察总局大楼。首先进行临时户籍登记。1年以來。大批人口涌入西蒙控制区。户籍部门的压力非常大。达吉斯坦作为整个西蒙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人如潮涌。主要是阿拉哈、利斯金、奇尔克伊、钦察、洪扎赫等部落的贫苦农民和牧羊人。也有远至高加索以南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穷苦人家。到这里碰运气寻找工作。这些人在防疫站隔离了30天。通过了身体和政治检查之后。才得到了在警察总局申报户口的机会。
整个户籍申报大厅人满为患。队伍已经排到了大厅外面。巴拉科夫排了近2个小时的队列才轮到他们一家。
带队的民政署官员告诉他们。想在达吉斯坦工作生活。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必须要办理户籍手续。成为临时居民。否则就业、住房、社会保险、经商、办理银行账户等等将全无保证。连住宿沒有户籍证明都困难。警察会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户籍证。沒有这个东西就会被当做社会闲散人员拘押。甚至会被刑讯审问。以防混入间谍。这些沒有户籍的黑户口。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矿山、采石场了。
他们这批训练营出來的俄罗斯工人。刚开始只能办理临时户籍。只有在蒙古企业工作三年以上。或者缴纳个人所得税三年以上。才能正式入籍达吉斯坦。才能够享受各种社会福利。比如注册私营企业。子女就学。Www。。com领取社会保险金等等。
“请问。在工作单位一栏填写什么。”巴拉科夫忍不住问繁忙的希尔凡女办事员。和训导员汪古尔一样。女办事员也穿着统一整洁的黑色警察制服。戴大檐帽。
“你叫什么名字。”
“亚历山大-巴拉科夫。”
女办事员一边拿起带队民政署官员递交的一大叠文件查阅。一边大声抱怨着:“这些民政署的人太不负责任了。连工作安排都不通知学员。到了这里学员们都不知道工作单位。这算什么事儿啊。我们这里忙成这样。他们倒好。把人往这里一送就完事儿了。”
终于。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唠唠叨叨的女办事员查到了巴拉科夫的名字。说道:“嗯。巴拉科夫是吧。奇尔克伊制糖厂。”
到下午3时。巴拉科夫的中队终于全部办完了户籍手续。带队民政署官员又带着他们來到达吉斯坦民政局登记。
“你们现在是临时户籍。只能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和儿童教育基金。三年之后。你们工作履历良好。无犯罪记录。领取正式户籍证以后。才能够办理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明白了么。”民政署官员一一向他们交待。
等到全部手续办完。天色已经完全黑下來了。民政局大楼内依然灯火通明。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大厅内至少还有数百人沒有完成登记。挑灯夜战是免不了的了。从达吉斯坦工业区建立开始。这种加班沒有一天停止过。
晚上。巴拉科夫中队住宿在民政局职工招待所。招待所就在民政大楼后面的大院里。一排排三层小楼。这回巴拉科夫数清楚了。足有55幢。这无数的房间里。住的几乎都是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
但是登记住房的时候出了问題。中队里一个女孩儿丢了临时户籍证。这就沒法登记住宿了。无论孩子的母亲。还是巴拉科夫如何恳求。招待所工作人员也不肯给孩子办理入住手续。
带队的民政署官员也沒有办法。等其他人都入住了。他带着巴拉科夫。一个小队长和孩子的母亲到警察分局备案。在众人的担保之下开了介绍信。才算是住进了招待所房间。
一切安顿下來。已经是深夜里了。招待所餐厅早就下班了。精疲力尽的巴拉科夫回到客房。老婆阿和马托娃递给他一个牛肉罐头。这才把饥饿的邪火压了下去。4岁的孩子早就睡着了。巴拉科夫握着老婆的手。享受着难得的平静。
好大一会儿。巴拉科夫才问道:“忙了一天。还沒來得及问你。你分配的工作单位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