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舍生忘死 - 草原特种兵 - 雪山神獒
窝阔台汗13年(1241年)8月15日 波罗的海罗胡努岛
秋天的海风冰凉刺骨。巴拉科夫戴着皮手套的手拉了拉竖起的毛呢军官大衣。继续向罗胡努岛正在修建的港口走去。身后跟着几个部下。说实话。他觉得士兵的军用棉大衣要比这种薄薄的毛呢大衣保暖性要好。可是军队对军容风貌要求很严格。军官在不出任务的时候。军营里必须要穿军官常服。即使是政保总局的情报军官也是如此。他也只能忍受着波罗的海寒风的侵袭。
巴拉科夫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刚刚在基地指挥部他受到了基地最高长官脱尔赤的严厉训斥。脱尔赤是蒙古权臣忙哥撒儿的儿子。当年漠北贵族学校的学生。巴根台巴特尔的亲传学生。内河舰队的参谋长。也是西线作战的最高指挥官。他恐怕是巴拉科夫最难打交道的一个长官了。这个年轻的蒙古权贵骄横跋扈。根本就看不上政保总局的特务们。
到达基地已经5天了。所有的人都忙的不可开交。而这次行动的中坚力量政保总局却沒有任何行动。沒有政保总局的人提供道加瓦河流域的详细情报。沒有沿河带路党的配合。内河舰队哪里敢对陌生水域采取军事行动。这可是数十艘战舰的庞大舰队。冬天很快就要來了。一旦冰冻期到來。蒙军能够做的事情就有限了。时间一天紧似一天。Www。。com难怪脱尔赤长官会大发雷霆。
其实这也不怪巴拉科夫。熟悉航道的瑞典老海盗一到罗胡努岛就病倒了。内河舰队的舰长们不熟悉这片海域。波罗的海的风暴吓破了他们的胆。沒有人领航。沒有海图。谁敢长途航行送这些特务执行任务。
“一个公子哥。靠老父的功勋爬上这么高的地位。有什么资格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不是他们的直接下属。我们的任务多么艰险。哪儿能贸然行动。”爱沙尼亚籍的情报站特工比耶克。一出指挥部就大声抱怨。这口气憋了很长时间了。
“住口。身为蒙古军人。不知道长官为大么。”巴拉科夫大声斥责着部下。尽管他也很委屈。自从工人训练营出來之后。他很少受到严厉的斥责。坚强的性格。温和的态度。出色的工作。极好的运气使他在各个岗位上干的都不错。
但是他知道。脱尔赤长官不仅仅是一个骄奢跋扈的公子哥。他和高层打交道比部下多的多。他知道脱尔赤长官有极强的专业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军人的精神风貌。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的领袖。除了他那令人难以忍受的乖张个性。总体來说他是令人信赖的长官。他不希望部下质疑长官的权威。
从驻军营地到正在兴建的大型港口大约8百米。他要去看看军用飞艇的检修情况。尽快与道加瓦河流域的蒙古特工取得联系是当务之急。总不能在这里等着瑞典领航长病痊愈吧。谁知道这个瑞典人能不能挺过去。既然舰队沒有指望了。只能利用内河舰队拖曳的小型战术侦察飞艇。深入百公里外的道加瓦河流域的密林里。尽快投入工作之中。
半个月前。脱尔赤参谋长率领内河舰队百余艘战船和运输舰。从希姆斯克港出发。经过涅瓦河口进入波罗的海。舰队横越芬兰湾。绕道希尤岛和萨雷岛进入里加湾。在罗胡努岛登陆。
不得不说。波罗的海航行比里海航行要艰辛的多。波罗的海秋季的迷雾和风暴可不是闹着玩的。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舰队在芬兰湾口的希尤岛西部海域遇到了暴风雨。这是内河舰队很少遇到的情况。严格的说。内河舰队的主力王后级帆桨船虽然比北欧人的龙首船吨位要大的多。但是毕竟主要是在内河航行。吃水浅。适航性差。不适合进入深海。但是内河舰队只有这个条件。任务也必须要完成。只能赶鸭子上架。
多亏有常走这条航线的瑞典水手领航。老海盗指点舰队及时进入了萨雷岛西北部的塔卡拉赫特湾。损失不算太大。两艘装载补给和建材的运输舰。和一艘帆桨战船运气不好。沉沒在萨雷岛外海。淹死了2百多人。关键是舰队携带有2艘飞艇拖曳船用于海上和陆上侦察。其中就有一艘消失在波罗的海的风暴中。
舰队在塔卡拉赫特湾躲了8天。才再次出航。主要是因为很多船只被海浪破坏很严重。脱尔赤长官为了保险起见。进行了大规模的保养和检修。
一直到8月10日。舰队从希姆斯克港出发近一个月之后才抵达目的地罗胡努岛。这个岛将成为蒙古进军道加瓦河流域的前进基地。仔细算一算。舰队长途远征了1600余公里。中间遇到过无数的艰辛。好在是挺过來了。
登岛之后。脱尔赤长官亲自带领参谋军官、工兵和西蒙古建工集团的技术人员勘察了整个小岛。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最终把港口码头和仓储区选在了岛的东南角。整个罗胡努岛已经成了一个大兵营。西部的高地上部署了瞭望哨和灯塔。沿整个岛的外围构筑了野战工事和碉堡。驻军24小时警戒。戒备森严。保证整个基地的安全。
基地指挥部在港区后面的森林中。蒙军砍伐树木。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岛上任何一点有警。一般15-20分钟指挥部就能得到消息。部署应对措施。
巴拉科夫他们从指挥部出來的时候。道路两侧的军营区和仓储区已经初见雏形。建筑都是用复合板材预制的标准结构房屋。打好地基组装起來即可。熟练的工队3个工人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Www。。com巴拉科夫深深的感叹。蒙古人做事的效率真是沒说的。2千多人在这个小岛上。忙而不乱。这不仅要归功于蒙军成熟完善的参谋体系啊。脱尔赤长官的统筹决断也功不可沒。
10分钟左右。特务们已经沿着战备公路走到了港区。港口的兴建同样热火朝天。两道长达1500米的防波堤深入大海。宽阔的混凝土栈桥长达2公里。足以停靠上百艘大型船只。
在防波堤的范围内。几艘大型挖泥船正在挖掘海底淤泥。炸毁暗礁。用不了多久就会清理出深水的航道。工兵已经在露出海面的结构中打好了桩。建工集团的工人正在向海底灌浆。加固海底地基。远处。海军造船厂正在开挖船坞。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准备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船舶修理厂。
按照这个速度。最多1个月。一个大型港口就可以兴建完毕。巴拉科夫暗想。蒙古花了这么大力气。不仅仅是为了在立窝尼亚骑士团背后捅刀子吧。这里是将來控制整个里加湾的中心。也是将來蒙古波罗的海舰队进军大海的一个桥头堡。
远处的海面上。一个大型船队已经驶來。挂着西蒙古内河舰队的旗帜。内河舰队每5天就会有一个班次的船队往岛上运送物资。蒙古人的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后勤的依赖与日俱增。在冬季到來之前。蒙古人准备在这里囤积万吨物资。用于道加瓦河的作战。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海面上。几艘海岸巡逻艇引导船队驻泊在距离海岸600米处。蒙古工兵用趸船修建了临时栈桥。小型运输舰从大型货船上往下卸货物。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巴拉科夫在海岸边观察了一会儿。在这个班次的船队里沒有发现他希望的飞艇拖曳船。大概他请求追加的装备还沒有送到希姆斯克。
他有点失望。立窝尼亚远征军司令部本來为基地配置了两艘飞艇。结果在航行中一沉一伤。船舶修理厂正在紧急抢修那艘幸存飞艇。现在。他只能指望被风暴凌虐的这艘飞艇尽快修复了。
赶到修理厂。特务们出示了证据。门口的警卫带他们到了修理车间。一艘看起來巨大的飞艇正静静的趴伏在车间里。两边都是梯子。几个工人正在上面敲敲打打。这种飞艇外部是冷轧熟铁板硬壳。内部是气囊。风暴破坏了飞艇的动力机构。好在拖曳船上有足够的配件。修复并不是很困难。最困难的是外壳的损坏。修理厂沒有焊接设备。只能用熟铁皮铆接修补。
车间主任迎了上來。不满的指着车间的天棚。说道:“你们看看。车间天棚还沒有装上。我们的工人就在这四处漏风的车间里加班加的的干。很多人已经两天沒有睡觉了。现在我们的力量就这么大。你们逼我们有什么用。你们这些人啊。怎么就这么不管别人死活呢。”这些技术人员可不怕特务。在西蒙古的工业体系里。掌握技术的人最受尊敬。
巴拉科夫抱歉的说道:“我也是制糖工人出身。我知道工人兄弟的难处。可是军情紧急啊。再有两个月海港就要封冻了。舰队一天都拖不得啊。脱尔赤长官已经快沒有耐心了。我就想问一问。什么时候飞艇能够起飞。只要能够起飞就行。我们的任务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