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 福运具无 - 国色江山 - 小伙很坑
冯道听了。这才把懿旨交与郭威。说:“按太后所选。置于首选位置的是河东节度使刘崇。既是众官皆无异议。郭帅你看是否照此行事。”
郭威听了。接过懿旨。看也不看。回过头來笑向众官道:“太师此言差矣。此次立嗣之事。乃太师在后宫亲聆太后明训所定。老夫并未参与。就是这一书懿旨。都是太师在太后面前所写。老夫也是如今才得以看到的。既然如今百官又皆听从太后裁处。太师自行办理就是了。又何须诿责于老夫。”
阶下的文官听出郭帅话中有话。知道内有文章。都不敢开口。一时默然。
郭威手下诸将听了。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一时哗然。尽皆攘臂嚷道:“朝廷失德。致酿成大变。都由于妇孺干政所致。如今立嗣大事。如何未经郭帅参与便由后宫决出。事到如今这个老妇还说出这得谬论。我等绝不从命。一切愿听大帅裁处。”
赵烁戟指直向冯道说:“枉你这个当太师的。位列朝堂。也忒昏蒙透了。当日朝纲大乱。妄杀忠良。不是郭帅率兵入朝。何有今日。这立嗣之事。如何论到你擅作主张。如今尔竟然撇开郭帅。径自作主妄行……”
那冯道也确是昏蒙得过分了点儿。错估了形势。他以为郭威不开口一切都好办。Www。。com沒想到郭威不开口不等于他的部下不开口。如今他的部下一开口。就吓的他手足无措。魂不附体了。忙道:“老臣也并未擅作主张。更不敢把郭帅撇开。如今只不过是按懿旨所书次序。征询郭帅意见而已……”
郭从义也怒气冲冲地说:“不是有意撇开郭帅。尔为何独自进后宫。与哪老妇私下计议。不待郭帅前往……”
郭帅见赵烁。郭从义二人已把话題挑明。自己更是不用开口。索性把好人做到底。便笑对二将道:“此事仓促。也难怪太师一时疏漏。尔等莫要计较了。现在还是共议立嗣大事要紧。”因举起懿旨向百官道:“太后懿旨列出四个人选。Www。。com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节度使刘信。皆是先帝之弟。徐州节度使刘立乃河东节度使刘崇之子。虽则曾寄养高祖名下。终非高祖亲生。众所周知。高祖皇帝原來生有三子。前二位已谢世。惟剩开封府尹刘承勋如今仍在。老夫认为正应由他入承大统。未知各位尊意如何。”
众人见是郭帅开口。谁敢说个不字。都只是惟命是从。唯唯称是。就是郭帅麾下将士。虽然不明就里。也都是随声赞同。说个“好”字。
郭帅见了。便对冯道说:“既然百官一致认同立承勋为嗣。你我进宫入禀太后便了。”说罢。便扯了冯道。又点上了王峻。王殷。郭从义。赵烁等一众将领。一齐同入万寿宫。面禀太后。
太后道;“承勋是高祖皇帝亲子。依次序立他为嗣当然是名正言顺。无可厚非的。奈何他自小羸弱多病。如今虽任开封尹一职。但一直抱病在身。留在后宫治疗。从未到任视事的。如何能继承大位。治理国家呢。”
郭威道:“太后既如此说。能否请开封尹出來。与众官相见。也好让大家知道实情。”
太后道:“既是尔等要看。哪就让他出來一见罢了。”于是。Www。。com便命宫监请出承勋。
不一会。只见四名宫监扛着一张胡床。刘承勋卧于胡床之上。气息恹恹。骨瘦如柴。就连欠身起來与众人打个招呼的力都沒有。郭威见了。无话可说。
话又得说回來。为甚么郭帅一开始就要立他刘承勋呢。他也正是看中了刘承勋“羸弱多病”这一点。加上这刘承勋本來就性格懦弱。如果立他为嗣。郭帅只须把一旅之师镇住汴京。朝廷大事。也就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了。因此他首选刘承勋。不料如今扛出來一看。他确实是病得只剩下不到一口气。眼见得已是朝不保夕了。也只好作罢了。
这个刘承勋。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确实也正应了当年星相士说他的“福运俱无”这句话。不然的话。借着这个机会。让郭威立为嗣君。不论是长是短。就算是立一天。也是当了一天的皇帝呀。但可惜他却无福无运。连这一点的光都沾不上。可惜。可惜。
刘承勋立不成。按照太后懿旨所说的次序。建议第一个立的是刘崇。那刘崇是高祖皇帝的兄弟。一直执节河东。留守太原。带兵多年。身边文臣武将一大堆。如若立他为嗣。他必然会带领大队人马入京登位。那时郭威必定大权旁落。一但他计较起郭威入京杀皇族宗亲的旧账时。甚至连性命也将难保。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因此。郭威是绝对不会选立他的。
懿旨建议第二个是刘信。刘信也是高祖皇帝的兄弟。也是带兵多年。如今掌节许州。许州与汴京相距咫尺。一但立他为嗣。他朝发即可夕至。必定带兵入京。同样对郭威不利。因此。刘信也是不能立的。
如今剩下的只有刘立了。刘立是刘崇的儿子。往常在太原之时郭威是常见的。资质庸劣。不谙世故。不过纨绔而已。只因刘汉立国之初。大封宗亲以巩固皇家势力。拱卫京师。因此封了他为徐州节度使。但一切政务多由几个刘崇派來的部属操持。他并无主见。只是个泥菩萨罢了……
郭威经过一番忖度。Www。。com算來也只有立刘立较为恰当。张永德见老丈人踌躇不决。便退出殿外。私下进言道:“刘家竖子残害我一家老小。父帅何必苦苦操劳。再为他刘家立嗣费哪么大的心思。明日就是父帅坐龙廷。登大位。也不为过。何必替他去操这份心。”
郭威道:“我儿有所不知。如今朝里朝外。刘家势力还是不少。朝中诸人也不一定拥戴为父。我儿这话眼下可是说不得的。尔等凡事更须小心。千万不得鲁莽。”
张永德听了。唯唯称是。
郭威说罢。重又出到殿前。向百官道:“刚才诸位看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这开封尹体质如此不堪。看來确实是无法担承大任的了。还请诸位再议究竟立谁为妥。”
前面郭威所顾虑的。王峻也想到了。今见他翁婿二人殿外密议。未免心下生疑。一來怕他一是糊涂。立了刘崇刘信兄弟。对自己也是不利。二者又恐他自立为帝。自己又有点于心不甘。因此。接口便道:“兄终弟及。多是后辈无人的事。如今刘立乃是先帝养子。看來只有迎立徐州节度使了。”
郭威听了。微微点头。又向百官道:“未知诸位意下如何。”
朝中百官见王峻开了口。郭威点了头。哪里还有什么异议。都只是一片附和。郭威因前次冯道在后宫拟旨。有架空自己之意。因而极其不满。这次就决定不让他插手了。因此。便又向百官道:“日已向晚。百僚迎立之意。也就不再呈报太后了。迎立之表就在诸位中推举三两文章好手。同到老夫舍下。连夜写好。明日报呈太后便是。”
百官听了。俱无异议。就在同僚中推选了几人。跟随郭帅回府。这郭威虽是出身草根阶层。少年便投身军旅。从未入学读书。但天资聪颖。刻苦好学。要他写是写不來的。让他看却是看得懂的。这几个“文章好手”写了一夜。涂涂抹抹。修修改改。终是辞不贴义。意理难通。眼看天已放亮。郭帅无奈。也只好带了这道表文上朝去了。
來至朝堂。此时百官俱已就列相候。郭威即取出表文。依旧由太师冯道领衔为首。郭威与百官依次署名。签署完毕。就令内侍呈入后宫。
不多时。太后有旨。宣召冯道。郭威入内。谕告允从百僚之意。迎立徐州刺使刘立为嗣。入继大统。又命冯道代撰懿旨。择日赍旨往迎。
冯道是个圆滑透顶之人。鉴于昨日之事。只因自己一人进了后宫替太后拟旨。惹得郭威极端不满。诸将起哄。因此。如今太后不知好歹。又命自己替她拟旨。说什么都不敢再干了。便奏告太后道:“迎立新主乃国之大典。须先与百僚斟酌。议定礼仪。然后施行。就是太后的迎驾懿旨。也应与朝廷斟酌。依臣之见。待臣与郭侍中在朝议商定之后。再行奏闻。”
这太后此时亦是心无主宰。方寸大乱。也唯有点头称是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