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敌情近城 - 国色江山 - 小伙很坑
次日清晨。潞州守将见城外空空如也。派人出城打探。知是汉军已全部撤走了。但自量兵力有限。也不敢派兵追击。只是派人上京报捷。说是已“击退來犯之敌”便了。
世宗见晋阳退兵。潞州无事。也得暂时心安。但深、任、冀、德等各州官员却又频频來报。说道自石晋以來。河北一带并无藩篱界限。如今辽国游骑屡屡入犯。如入无人之境。每遇周兵。彼胜则大肆抢掠。不胜则呼啸而去。苦无对策。
世宗得报。即召朝臣商议。范质奏道:“自石晋降辽以來。河北已无疆界之分。如今辽人频频侵扰。分明是配合河东进犯我潞州。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分我兵力而已。陛下可宣河北诸州守将入朝。共议对策。”
世宗听了。深以为然。当即下诏令深。任。冀。德四州守将立即上朝。金殿献策。
四州守将议论道:“……冀州东北有李晏镇。唐李嗣源时曾筑城设军。如今若在该处重新屯军。可与各州为?脚之势。互为呼应。庶几可以联防。”
德州刺使张藏珍道:“臣在堵截辽兵时。曾到四处察看。看到在深。冀两州之间有葫芦河等河流横穿其间。连绵数百里。若能浚通河道。凭河筑堤。其结果无异一条长城。既可消弭水患。更可阻截辽骑冲突。若在李晏镇筑城屯军。最好还是在当地募集精壮青年。农垦以备。一者可以节省朝庭军需。二來因为他们熟人熟地。易与辽人周旋。倘若如此。则辽人难再侵扰我河北一路矣。”
世宗听了。觉得颇切实际。就令藏珍即时画图讲解。详细说明。
张藏珍领旨。当即在案上铺陈纸张。绘图画形。一边画图。一边解说。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诸将俱深以为然。周帝心下大喜。当即就委张藏珍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领本部士卒前往李晏镇一面募集新兵。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一面筑城屯军。另一面仍负责浚河筑堤。又下诏令王彦超。韩通。各派遣士卒二千前往李晏镇。协助筑堤。又令王彦超定期前往巡视。监督工程进度。
张藏珍手下本來兵卒不足千人。來到李晏镇后。立即招募了一千余人。把哪些农村中的精壮后生。社会上的彪悍游民。一律都搜罗到麾下。以百人为伍。设一伍长。由原來本部老兵带领。分散于各处无人居住的村落。垦荒练兵。忠武。彰信两处节度的士兵则分散沿河浚河筑堤。
恒、定辽军见周兵沿河筑堤。分明是对付自己的。便又派出游骑。觅得沒有周兵的地段进行抢掠。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谁知这些散落垦荒的农夫。正是新编的垦屯人马。他们本來就对这些辽兵恨之入骨。早已有备。今见他们又來侵扰。一声号令。丢下犁锄便执起刀枪。一涌而上。哪些來犯辽兵。不过是三五成群。七八结队的。而这些垦屯周兵却是百人为伍。人多势众。前堵后截。围而攻之。这些辽兵哪里是对手。走得快的便冲出重围。逃之夭夭。走不快的便尸横田野。马归周兵。几天下來。倒折了百余人马。
辽军头目见下面的人吃了这个亏。气不打一处上。派出五百人马。悄悄靠近葫芦河附近。打算伺机偷袭。阻挠筑堤。这天刚好正遇着王彦超奉旨前來视察浚河工程。Www。。com一路沿河而上。渐渐离开了大队。靠近辽兵埋伏的范围。辽兵看到來者前呼后拥。罗伞遮阳。定必是个不小的官员。一声呼啸。蜂涌而上。直奔王彦超杀了过來。
这王彦超可是个在沙场上摸爬滚打过來的人物。这种场面是见得多的。不慌不忙。指挥身边的卫队上前迎击。这些卫队虽然只有五六十人。但也都是千挑万拣选出來的勇士。见有辽人來袭主将。哪敢怠慢。便一字儿排开。迎了上去。
再说那边近处的浚河工地上。看见前面的巡察天使遇袭。一声发喊。四处响起一片锣声。哪些正在浚河筑堤的士兵听到锣响。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都纷纷丢下锄头抄起枪刀直奔出现了辽兵那边去了。原來这锣声是张藏珍近日定下的暗号。一但发现有辽兵來袭便立即鸣锣示警。其它工段的人听到锣响也必须立即响应。拿起武器前去参战。
那五百辽兵刚刚冲了向前。正要与王彦超的卫队交锋。突然到处响起锣声。接着。四面八方人声鼎沸。似有千军万马蜂拥而來。也不知道周军布下了什么天罗地网。吓的心惊胆战。各各拨转马头。回身就跑。幸亏还算知机快跑。待到四面八方周军合围时。辽兵大队早已跑出圈外。只损了三几十人马。这一趟虽是损失不大。但却吃惊不小。往后也不敢再下葫芦河來犯险了。河南百姓这才得到暂时安宁。
王彦超当即把这事奏禀皇上。皇上听了。开怀大笑道:“好。好。好个张藏珍。想的好主意。把葫芦河作长城使了。朝廷花费的不多。国家得益却挺大的。好主意。好主意。”
接着下旨:把李晏镇划为静安军屯垦区。张藏英仍任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外。更升任为静安军节度使。负责葫芦河第一线防务。
此前。汉帝刘承钧在潞州吃了个软钉子。不敢轻举妄动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晋阳那边暂时相对平静:如今。辽人在葫芦河又碰了个硬钉子。河北一路也暂时安宁了。朝臣们均歌颂升平。但周帝深知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他更由于高平一役因军需不足而致功败垂成。甚觉遗憾。更萌生了尽快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又知道以范质等为首的一班文臣。均恐怕连续战争会导致国家经济困乏。因而他们大多是希望暂缓发动战争。也可以说他们是“主和派。”朝廷上“主和派”居多。皇帝的一统大计就很难实现。因此。必须起用一些“主战派”。周帝想了个办法:一日。坐朝与几位宰相论政。周帝道:“朕经常思考治国之方。一直未得最佳良策。Www。。com寝食难安。自唐。晋以來。尤其是东吴西蜀与幽州辽人。更是屡屡与我中国对抗。致令国家分裂。难成一统。宜令近臣出谋划策。各尽才智。每人写两编文章。一编題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编題为:开边策。呈朕阅览。亦乃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
皇上此话一出。这话就等于如今说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般的。宰相们当然不能反对。于是。朝中大臣纷纷开动脑筋。写了起來。但大多是引经据典。博古谈今。下笔千言。离題万里。不中皇上之意。唯有比部郎中王朴的文章。最是适合皇上的心意。他写道:
“前朝之失吴、蜀、幽、并诸州。皆由当时执政者失道。如今应先找出当时失的原因。再找出取回來的办法。当初失的时候。都是因为君暗臣邪。兵骄将惰。?党内炽。武夫外横。如今吾皇内修朝政。外肃武备。历朝兵骄将惰之风。一扫而光……
接着他又论到。用兵必先要:财用丰盈。士民归附。更又论到用兵应先易后难。哪里是易呢。他认为南唐的淮河一带为易。他说:南唐江北与我接壤边境二千里。我可选其防备薄弱之处以轻兵侵扰袭击之。他若在此处增设防备。我又在另处侵扰袭击。唐人懦怯。闻有警报必兴大军以援救。如此经多次侵扰。唐人定必民恐兵疲财竭。到时我再以大军攻取。则江北之地必为我所有矣。既得江北。则以江北之民。行我之政。以江北钱粮。养我之兵。我可广备舟舰。操练水军。唐人必定惶惶不可终日。待我水兵练成之日。即可大举南下。金陵唾手可得。若得江南。则江南巴蜀闻风震慑。不劳皇师。传檄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