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论厨艺才胜苏学士 - 大宋2013 - 白鲁愚
()
且说王妃屏去从人,对端王言道:“我看这高俅蜂目蛇形,是个转脸忘恩之人,王爷切不可被他瞒过了。”端王笑道:“此胥役下吏,我岂不知,夫人不必担心。只有一件,他本是苏学士府上的人,今既跟了我,少不得明rì要去苏府说个明白。”王妃说:“这话说的是,那苏学士乃当今大贤,王爷一向礼贤下士,切不可失了礼数。”王星星心想他号称学士,我还是博士呢,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此时正是寒冬腊月,端王握王妃之手甚凉,心想:“这王府条件真差,夫人受苦了。待明rì我设法在府里装套暖气,只不知夏天炎热却如何消暑,难道还要做个空调不成。”
次rì,端王命童贯和高俅带着礼物去访苏轼。苏府原本与端王府不远,翻过一座小山,经过一座小桥,走了半rì就到了。苏轼听说端王来访,早早就率兄弟苏辙、妹夫秦观等人在门口迎候。王星星早已听说过苏轼大名,今rì见他峨冠博带,气度不凡,不由肃然起敬,说道:“苏学士,你好。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想不到连您府上的小书童都这么有才,昨天齐云社多亏了他哩。孤yù索此人做亲随,如何?”苏轼早知端王才名,虽只16岁的年纪,已是号称诗书画三绝,今rì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便说:“既殿下yù用此人,就留在宫中服侍殿下。不知昨rì老夫亲手做的东坡肉,味道如何?”端王曰:“不错,今rì又来讨扰。”说罢奉上礼物。苏轼命备上酒菜,与端王饮宴。
不一时,酒宴摆下,端王看时,都是些果品菜蔬和牛酒等物,味道虽然不错,只是味淡了些。原来宋朝食谱还没有后来那么多调料和添加剂,且不用油煎炒,那苏轼又是xìng极清雅,口味清淡,自与今人不同。王星星却是吃惯了本帮菜的,那后世酒店厨师为了招揽顾客,岂肯吝惜调料,故今人多喜麻辣。酒过三巡,端王趁着酒兴说:“昨rì承蒙学士亲手料理,孤yù献丑做一道菜与学士品尝,如何?”原来那王星星平rì最好下厨,烧得一手好菜,今见菜肴不合口味,故提此要求,也是要以当代烹饪技术显露于当世,有炫耀之意。苏轼兄弟不好扫了端王的兴,便指点厨房,叫端王自去。星星务必要使宋人见识一下现代的饮食文化,便用尽平生所学,不一时便烧好了三道菜,命童贯以盘托了,送上餐桌。
第一道菜,是辣子鸡丁。将鸡肉腌制,放入油中大火炸之,加入酱料、酱油、白糖、干辣椒等,再用小火翻炒。烧出来浓艳yù滴,菜sè火红。星星甚得意之,心想你们宋人哪吃过这个。谁知苏轼并不爱吃,只出于礼貌尝了一小口,便停箸不食。
第二道菜,是古老肉。将猪肉片用盐浸过,与笋块一起下锅油炸,再用辣椒加糖醋卤等烧沸,倒入肉块炒匀。星星想辣子鸡丁可能苏轼怕辣不吃,这个古老肉可是我的最爱,比你东坡肉好吃。可是苏轼苏辙兄弟也只吃了一小口。
第三道菜,是星星独创的鸡香茄子。苏轼也不爱吃。
端王不解,问到:“这三道菜难道都不合学士的口味?”苏轼笑道:“这等口味在我大宋只合贩夫走卒吃得,因体力消耗甚大,故需多吃些咸辣之物下饭。殿下乃是金枝玉叶,如何吃得这等粗鄙之物?”端王不悦道:“我们那的人都吃这个。”苏轼道:“这辣子鸡丁,味道过于辛辣,只刺激口舌之yù,且不利于前列腺。古老肉,用油过甚,酱油太多故而sè黑不雅,且口味偏甜,久食易患消渴之症。这两道菜都于健康不利。这第三道菜么,却不知是何物?”端王道:“是茄子。”苏轼奇道:“茄子跑出这个味来,以后不要种粮食了。殿下是如何做到的?”端王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sè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原来这道菜是王星星从红楼梦里学来的。
苏轼笑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又道:“殿下如此食不厌jīng便有些过了。其实茄子也好,鸡肉也罢,各有各的味道。蔬菜味道本清新适口,若全以鸡汁配之,便喧宾夺主了。似殿下此等做法,徒逞一时口舌之yù,全无茄子味道,便是用萝卜也是一样的。如此一来,不仅茄子的香味尽失,其营养也早已流失了。”星星心想这苏轼不会是穿越来的吧,怎么说起饮食营养真有一套呢,只是现代人少有放到心上过,便问:“若依苏学士,那人人便做个苦行僧,岂不是了?”这苏轼本是宋朝第一才子,今见端王问及,便乘机借厨艺讽谏,以期摒其骄奢yín逸之yù,乃正sè道:“非也,若殿下清心寡yù,便是每rì清汤寡水,也是美味。请殿下稍候,尝一下老夫做的茄子。”说罢进了厨房,少顷,端来一碗菜汤与端王吃。那端王吃了,果觉清新非常,鲜美可口,暗想后世料理常以炒炸酱料见长,以浓油辣酱为美,岂不愧煞古人了。
苏轼道:“这道菜是我将卷心菜、茄子、番茄、土豆片、辣椒、香菜、葱末等洗净放入锅中,加少许火腿肉,倒入一勺盐、少许酱油、花生油,再加水煮沸,越煮越香。此菜汤不用油炒,健康营养,常吃可清心寡yù。这里面也有茄子,且有茄子滋味。”端王细细品来,果然清香可口,这于后世已是难得了。后来此汤做法传于后世,因源于大宋,故名罗宋汤,可惜后人没有苏学士的风雅,兼口重味深,将此汤做得又咸又甜,不伦不类,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