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氏非吕窦,长乐仍东宫 - 国运红颜 - 悲伤的白娘子
国运红颜无弹窗
长乐长信宫中,王太后晨起不久,斜着身子倚在榻上,“四儿,把那窗都打开喽,透口气”。
婢这就去开”,一小婢女忙应道。
王太后一时又端坐起来,又命身边正收拾被褥的婢女道:“来来来,先别收拾了,给哀家梳梳头”。
王太后微闭起双眼,任由婢女轻抚头,绾起高髻。依稀感觉有人来到塌前,便睁开眼,原来是四儿前来通禀道:“太后,王公子来给您请安了”。
太后明显露出了喜色,“是章儿么?快让他进来,这么冷的天可别在殿外冻坏了”。
“侄儿给姑母请安”。王章进得长信宫,便径直来到王太后塌前拜伏于地。
“快快起来,我的儿哟,难得你记得我这个姑母,隔三差五的过来问安。比起哀家那两个兄弟呀,你可强多喽!”。这王太后有三个兄弟,大哥王接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六年前一病而逝。二哥就是王章的父亲王舜,不愿在朝为官,安心守着安平侯的爵位。弟弟王商,为右将军乐昌侯。算起来,王章是王氏子侄辈里最为年幼的一个,生性乖巧,最讨王太后欢心。
“四儿,你去把那正煮着的茶,滚滚的沏上一盏端给公子”,王太后吩咐完,从榻上向王章伸出双手招呼道:“到榻上来,坐在姑母身边,让姑母好好瞧瞧,有日子不见,模样是不更俊了些?”。王章依言解履上榻,偎着王太后下手席膝跪坐,轻轻地替王太后捶起腿来。
“数月不见了,你父亲和叔父他们可安好啊?”王太后问道。
“父亲和叔父他们都好,今儿来之前,也托我给姑母您问安呢。只是前些日子,富平侯张勃邀父亲和侄儿到阳都侯张霸府上商议了一件朝堂之事,父亲觉得难以决断,让侄儿禀明姑母。”王章于是将陈汤之事的前因后果细细说给王太后。
么难以决断,分明是要让哀家出个面”,王太后听完王章的一番叙述,半真半假地斥责道,同时,心里将此事暗自忖度起来。活到这个岁数,又具太后之尊,高祖刘邦以来许多宫廷之争,她是听说过的,更有昭、宣两朝霍氏专权下的亲身经历。因此,她比当下任何人更能体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残忍,也有无比敏锐的政治嗅觉。眼下皇帝钟爱傅昭仪之子定陶王刘康,渐有令其取太子而代之之意。两厢相争,隐成水火不容之势。
看来,自己是该提醒提醒皇帝了。含辛茹苦抚养元帝刘奭十多年,其性格她自然是十分了解,少顷便定下决心。
“行了,哀家知道了,回去告诉你父亲,不要再插手此事”。王太后说完,忽又面又笑意问王章道:“章儿,你也不小了,至今未有婚配,可曾看上哪家姑娘?不管是哪家公卿女子,姑母一定替你做主!”。
王章大窘,竟有扭捏之意,搪塞说道:“姑母!章儿不过刚好十八,还是以治学历练为要娶亲成家之事,还没想过呢!”。
“不能不想,既已加冠,就该成家,是该交待你父亲,替你好好物色物色”,王太后说完又话题一转,与王章聊起王氏一干家族事务,一时其乐融融,尽叙天伦之乐。
两人正聊得尽兴,四儿又过来通禀说皇后王政君来长信宫请安。王章听到后忙从榻上下来,着履整冠。王太后只是淡淡的说了句请她进来,然后对着榻案上的铜镜,左右端详起方才婢女给她绾起的髻。
“今儿怎么变了个式样?旁边又起了一环?需簪上簪才好看”,似乎由此又想到了什么,王太后问刚才梳头的婢女道:“上月哀家簪了一天的那支玉簪子呢?今儿就用那个吧”。
王政君请完安,见王太后和婢女正说簪子的事情,也只好静立于一边等待。趁这功夫,王章也赶紧向皇后王政君施礼道:“臣王章见过皇后娘娘”。
“王章?算起来还是本宫的小弟弟呢,也来给太后请安的吧”,王政君自然知道王章是谁,也很清楚他在榻上这个老太后心中的分量,因而向前一步,急切的伸出双臂把王章扶了起来。
“还没找到?没在朱卮里面?”王太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不悦。王政君见状,不由得存下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