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惊变白虎幡(上) - 谋晋天下 - 嬴彻
第十一章 惊变白虎幡
信幡,古之徽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故谓为信幡也。乘舆则画为白虎,取其义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龙幡、朱鸟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诏四方。东方郡国以青龙幡,南方郡国以朱鸟幡,西方郡国以白虎幡,北方郡国以玄武幡,朝廷畿内以黄龙幡,亦以麒麟幡。高贵乡公讨晋文王,自秉黄龙幡以麾是也。今晋朝唯用白虎幡。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虽然面上毫无痕迹,柳依璕却惊魂甫定:只见一个青衫青年从容抓着她的舞袖,意味深长的一笑:“美人也太偏爱孙大人了,某忍不住跳出来让美人也注意注意。”
“注意”这两个字果真是一语双关,柳依璕心底一声冷哼。忽然瞥见了青年腰间的佩剑,心中顿时大惊——宽大浑厚的剑身,深棕嵌金纹路的剑柄剑鞘,剑穗上缀着一枚暗黄色的古玉,这宝剑与她苦苦所求之剑极其相似!但此刻容不得她腾出精力来打这把剑的主意,她只是对着那名青年笑靥如花:“大人说笑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孙秀自然不解两人深意,不愿两人在此僵持,忙道:“柳美人辛苦了。”又冲下人道:“带柳美人去领赏。”柳依璕便福身施礼离开。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柳依璕离开孙府,走在回府的路上,脸上骤然掠过一丝阴云——那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又回来了!她不禁停下脚步,屏住呼吸,灰暗的夜色里果然隐藏着另一个脚步声。柳依璕自恃身手不凡,当即袖闪绯光,转身狠狠向背后的身影划去!只听得“铮”一声,对方居然及时反击,格开了这一记攻势!
柳依璕只待更下重手将对方格杀,却听那人说道:“美人何必如此凶狠?某不过是不放心美人一个人走夜路罢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柳依璕方觉此声音似曾相识,不觉脱口而出:“是你!”对方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点亮手中的灯,借着灯火一看,正是那名青衫青年。
柳依璕唇角不禁勾出一丝冷笑,道:“大人处处令小女子为难却都以爱重小女子的理由,小女子惶恐。”
青衫青年也是一笑:“先是关元,继而气海、神阙、中极、章门、太渊,处处都是要穴,如果最后再被美人击中了肩井,孙大人恐怕熬不过今夜了吧。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柳依璕依旧冷笑:“既是如此,大人为何不当场拿下小女子?纵使大人放我一马,小女子也不会感激大人半分。”
青衫青年微笑道:“你我心知肚明最后一击乃是关键,那一击不中,孙大人也不过难受几天罢了,某一向怜惜美人,又何必再为难你?更何况某也心知美人你不过是替人效力,某更好奇你身后的主子!”
柳依璕听罢,顿时心生一计,脸色便终于恢复了常态,娇笑道:“小女子谢过大人,这天色已晚,小女子奉劝大人还是早些回府,可不要暗中尾随喔!”随即大步向前走去。Www。。com
月到中天,司马越却依旧未睡,坐在院中的石几前,瞥了一眼月色,似乎在等待。过罢,只听得一阵风声,柳依璕越墙而入。司马越忙起身迎上去,道:“怎么这么晚?可是事情不顺?”
柳依璕叹了一口气,道:“荀尚书交代的事没有成功,还惹到了一个人。”她忽然停在了此处,眼神也忽然亮了,道:“那个人持有的宝剑极有可能是——息壤!”
司马越闻言不禁一震,道:“我会马上安排人去调查他的身份。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柳依璕轻轻点了点头。司马越复又问道:“你是怎么甩掉他的?”
柳依璕绝美的丽颜上平添了一抹狡诈,答道:“我不过是回易权斋找荀尚书复命一趟罢了。”
司马越闻言眉头微微一皱:“这,不太好吧。”
柳依璕只是笑笑:“王爷过虑了。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依璕只不过是‘正常复命'罢了,对于有人跟踪‘一概不知',荀尚书不会怪罪的。”
司马越不答。柳依璕轻声提醒道:“为了拿到‘水颜'剑,我们迟早都是要与荀尚书为敌的。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不着痕迹削弱敌人。”
司马越闻言叹了口气,道:“我明白。为了这天下,为了护龙脉,我们须得如此,别无选择。你今天颇费心力,还是快快回去休息吧。Www。。com”柳依璕点了点头,离开了。司马越抬眼看了看空中那轮皎皎的明月,却又低头拿起石几上的酒壶,倒酒在手心里,蘸酒在石几写了什么,写完微微笑了一下,隐含着一丝志在必得的意味。片刻后他也离开了。只有空中的皎月斜斜地将一束清光打在石几上,映出酒迹未干的两个字——息壤。
易权斋内,亦是有人深夜未眠。荀怿的脸容映在黯淡的烛火间,阴晴不定。屏风后的黑暗里依旧是那个森寒的男声:“此事不成也在意料之中。我只不过要提醒你小心柳依璕,以她的本事会不知道司马虔跟在后面么?司马虔是赵王儿子中最出众的,今晚的事情,必然会造成赵王和孙秀对你心存芥蒂,这女人用心险恶。”
荀怿脸色一沉:“可只要她咬定不知道,我们也不好和她撕破脸皮对么?”
“没错。我们暂时不需要对付她。眼下你还是要做个选择的——据我们的人回报,赵王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已经多次派人前去宣诏封淮南王为太尉,表面看来是优待他,其实要夺他的兵权,淮南王只得称病不接受。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这两人迟早是要拼个死活的。你更倾向于谁?或者,这次我们作壁上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