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 颅囟经 - 佚名
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
后穆王贤士“师巫”
于崆峒山得而释之,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
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也。
甚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目睹元机,非贤莫达。
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
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
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婴儿。
吁哉!
吁哉!
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
焉。
真凭辨证,乃定死生。
后学之流,审依济疾。
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先摇,荡漾炽然,是阳盛发阴,当妊男也。
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藏。
心藏,干而口苦,舌干;肺藏,渴而多涕,发寒;肝藏,邪而胑酸,多睡;脾藏,发而呕逆,恶食;肾藏,困而软弱无力。
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
胎若劣,而强得藏飬,至生亦乃多疾。
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
,则父精薄,妊当成女也。
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
余藏、妊之气皆同男说。
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
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