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那些新来的市场营销总监4 - 挣扎一个女人的广告江湖 - 汪雪英
24.
王放因为那个酒店广告单的事,一气之下走人了。《城市生活》营销总监的位置一直空置着。杂志社一般到了下半年,就特别的忙活,杂志社的营销人员,又签了几个单回来,这回不是广告单,而是帮其他公司办杂志,一本是中小企业协会的,一本是市家居协会的,编辑部招了一批人马,成立了另一个编辑部。这时,江波有点顾不过来了,邱生也有点忙不过来了,他们既要做自己公司的杂志,还要做别人家的杂志,而这两家杂志,不仅仅只是排版校对那么简单,且要像《城市生活》一样,自己去联系商家,自己找选题,自己去采写人物稿子,协会只会协助我们采访对象,先锋广告另一个首席媒介副经理张扬开始蠢蠢欲动,张扬在先锋广告,业绩也是公司数一数二的,除了做报纸,他一直在开发杂志广告业务,张扬在杂志上的广告业绩,每年近三四十万,几乎与晓雪打个平手。晓雪是一边写稿,一边做发行,一边在跑业务,跑广告业务的时间少之又少,而张扬是一边做报纸广告,一边顺带做杂志广告,两个彼此彼此,都不是专职做一样。
他一直想把杂志盘下来做,他甚至还愿意承包下来,可老板黄董怎么会把杂志交给他打理呢?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跑去黄董那里说,《城市生活》交给他来打理,他有办法让杂志赚钱,如果不赚钱,他愿意卖房卖车来投资,他还可以不要工资,他拿差价。决心这么大,把黄董都给感动了,但黄董这么大一个老板,怎么可能要张扬一个人掏钱呢。邱生也感觉,他既然想办,而自己又顾不过来,他要,就给他吧。这样,张扬很顺利就拿下了《城市生活》杂志,张扬是秦可军的徒弟,是秦可军教出来的,在业务上,他一点也不逊于秦可军,一样的“老奸巨滑”,一样的处处为客人着想,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做到广告业务,他会想尽办法,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打个比方吧,张扬的客户多,张三是卖磁砖的,李四是做装修的,他可以让张三李四变成朋友,合作做生意,若李四给客人装修,有些材料,是可以到张三的店里购买的,李四自然会建议客户到张三的店铺去购买,理由是他认识,可以打折,客户有优惠,相同的材料,为什么不要呢?
比如甲客户是一家银行,乙客户是一家美容院,丙客户是一家地产公司,丁客户是一家车行。那么,张扬会把甲乙丙丁叫到一处,喝个茶,或者吃个饭,就把合作的事宜给定下来了,只要客人在甲的银行开户,就可以在甲的任何一个银行门店,拿到乙的美容券一份,这张券,就可以到乙的美容院里,免费享受一次美容护肤,丙的客户买房,可到乙的美容院免费享受一次免费护肤,到甲的银行办理房贷。丁的客户购车,也可以到乙的美容院享受一次免费护肤。
甲乙丙丁的客户,同时可以举办一次或几次活动,到甲的楼盘去看房,到丁的车行去试驾,总有几单生意是可以成交的嘛,就算生意不成,人气是凑得很旺的了。不止甲乙丙丁,这些合作互利的业务,可以延伸到很多消费领域,比如服装,比如婚纱摄影,比如酒店业。
看上去,这些合作当中,只有乙的美容院是吃亏的,但是,乙的美容护理做得好,也是有可能在店里开卡做护理,或者购买一些护肤品自己在家做护理的。一点儿也不吃亏,这些,互惠互利的事儿,谁都愿意,但又苦于找不到对方的负责人。也苦于无人牵线,而张扬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牵线人,客户自然是非常赞同,并且愿意合作的。其实,这样的服务,是每个业务员必备的能力,但很多业务员,就是做不到这样的服务。张扬做到了,所以,张扬的业务量很大,客户很多,也做得很成功。
张扬是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当然可以赢得客户尊重。其实,很多时候,晓雪也是这样服务客户的,但晓雪不是专职广告业务员,她手上没这么多的客户,再说,杂志的广告客户,较为窄小,不像报纸,什么企业,都有可能是报纸的广告客户来的。张扬就不同了,他本身就是做报纸的,杂志客户,很多就是他的报纸客户来的,也不用费多大的劲,都是老客户。业绩自然是倍儿地成长。
张扬啊这么叫板邱生,扬言说他要让杂志赚到更多的钱,他的全部自信,来源于他手上的广大客户群们,也来源于他自己拉广告的能力。他相信,他有能力做得比邱生更好。
既然这样,邱生就很大气地把杂志交给了张扬打理,但黄董提了一个条件,不是啥广告都能上,像一些医疗门诊广告,给多少钱,杂志都不上稿,要邱生把好这个关,那就等于,邱生还是总编,张扬只是副总编,但是,经营权就这样交给张扬了。
张扬何许人也,他广东人氏,户籍落在东莞了。听说他父亲是某个局的退休干部,也算是有权势人家的孩子,可他的身上,没有富二代的习性,倒是有底层人的蛮干精神,平时挺随和的一个人,因此,深得老板器重,但老板也看得出,他有时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使一些小聪明。这个是让人很讨厌的。现在,他把手伸到了杂志社来了,要撑权了。邱生很大方就把杂志交由他经营了。反正自己也是忙不过来,年轻人求上进,干嘛不给人家以机会呢,再说,老板都答应了,毕竟,公司的亏损和赢利,是老板的,不是邱生的。邱生只是暗暗担心,张扬这么急功近利的要抢杂志的经营权,对公司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果不其然,邱生的担心很快得到了印证。
2010年初,张扬得到了《城市生活》杂志的经营权,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把李雨群给拉上了编辑部主任的位置,李雨群是个八零后小女子,在杂志社也做了三年,新闻本科学历,李雨群开始也不太敢胜任这份工作,经常请教江波,江波很大气地说,雨群,是张扬让你做这个主任的,你不要顾忌我,我有别的事做,你就大胆的做吧。
给利用他自己的能力和手上的客户,整合资源,请香港明星陈启泰,李力持,陈法容等人来场表演秀,跟楼盘合作,跟地产公司合作,跟车行合作,跟美容院合作,做了好多场活动,每场都有明星,每场都有很多人参与,而参与的人,都有礼品拿,比如,一把某地产公司提供的广告雨伞,每个美容院提供的消费卷,一些女性产品,诸如此类,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每期的广告,也有些增加,因为,张扬很多客户,还是挺支持他的,听说他做杂志社的负责人了,很多本不想跟杂志做广告的客户,都碍于面子,支持他一单两单的,这样,张扬半年下来,确实出了不少的广告单。
此时的张扬,意气风发,有一种要大干一场的劲头。仿佛这杂志社是他家的了,就连这世界,也是他们家的了,这股子劲,用到工作中,挺好。
张扬喜欢搞活动,还经常喜欢在杂志上露面,每一场活动,他都要争取到一个与明星的合影,放在杂志显眼处,显摆一下他的实力。通常情况下,编辑部自己的成员,包括编辑,记者,策划,美编,广告业务员,发行员,尤其是编辑记者等成员,是不怎么在杂志上露面的,这也是一条不成文的内部规定。可是,如果采访了大人物,名人,那就不同了,这些可以往自己杂志脸上贴金的事,就可以的,比如,记者和名星的采访合影。
张扬有好多优点,干劲十足,也很有冲劲,做事认真,很能为客户着想,经常为客户介绍客户,因此,他的业绩做得很好,但感觉他这个人,说话有点磕巴,很慢,是那种听觉型的人,他每讲一句话,也都不这么顺畅,看上去,感觉他很谦虚。轻言慢语,细致体贴,给我的第一印象一直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心里却有很多小九九。
在编辑队伍中,他提拔李雨群当了编辑部主任,或许是因为李雨群平常不怎么说话,李雨群只是一个小编辑,小记者,比他年龄小,比他能力低一点,李雨群不懂广告业务,只懂编版,写稿,他扶这么一个人,一是好管理,二是不会威胁到他在杂志社的地位。在张扬眼里,李雨群或许永远不会超越他。业务上,他提拔了一个新人,张丽珍做了市场部经理,张丽珍入公司才不到三个月,但张丽珍以前做过业务,算是有经验之人。公司同事看不明白,他为啥弃龚晓雪,而重用李雨群和张丽珍。要知道,晓雪一个人,可以把李雨群和张丽珍的事情全做完,是一个有能力,又在员工中有些影响力的人。龚晓雪说话,很多人都会听的,因为她专业,她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晓雪更愿意帮助新人成长,教新人快速适应杂志的工作。杂志社中很多小编辑,小记者,业务员,在进入公司之初,都曾得到过晓雪的帮助。晓雪亲自带他们去采访,参加活动,教他们怎么与被采访对象沟通;她还教业务员,怎么找到客户,怎么与客户建立信任,怎样谈判,怎样签单。晓雪甚至还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很多得到过晓雪帮助的新人,最终留在了杂志社。
大家对晓雪,像对待老师一样,有人曾经这样问晓雪,你不怕带会徒弟,饿死师傅。晓雪甚至还很幽默回应人家。她说,如果每个人都成长了,那是她的荣幸,如果每个人都成材了,被别的公司别的杂志社挖走了,变成人家公司的主编,主任,策划总监,他们有了话语权,都会变成我的盟友,他们有啥好事,需要做项目合作的话,或许第一个会想到来找我呢,这不是更好么?成就了别人,扩大了生活圈子,也有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你想啊,到那时,这个圈子,将是自己的。尽管,很多人对晓雪这番言论并不看好,认为很多人学会了,就会抢走师傅饭碗,但还是认为晓雪够大气,够有度量的,这样的女人,在职场上有,但是不多见。张扬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他不想用晓雪,因为编辑部太多新人啥不懂,就都请教晓雪,把张扬当作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张扬只会跑业务,他并不会写稿,在被采访对象眼里,也没人重视,你想啊,哪个采访对象会重视一个跑业务的市场部经理呢,这严重威胁到了他的地位。而晓雪就不同了,在采访对象那里,晓雪是首席记者,在公司内部和杂志社,晓雪是专业人士,懂编辑,懂营销,懂策划,还懂发行,是大姐姐式的人物,张扬想用晓雪,但又怕驾驭不了晓雪,所以,他选了李雨群和张丽珍,他情愿要找两个人来培养成一个晓雪,也不要重用晓雪,与晓雪精诚合作。
江波在一边偷笑,真笨啊,好好笼络晓雪,而后让晓雪死心踏地的跟他,为自己所用,再帮他*和培养新人,多好,把晓雪这样有能力的人弃之不用,冷落一边,很多人是不看好的。最主要的,晓雪一度很看好张扬,张扬在报社的时候,晓雪就极力建议他到杂志社来,说现在报社的代表理同时给了几家公司,不仅仅是给我们公司了,要他多找一条退跟,万一《南国日报》不给公司代理了,你还有杂志可以经营广告的啊!晓雪这些肺腑之言,张扬不会这么快就忘记了吧,连江波都没忘。晓雪对张扬,其实是有点,英雄惜英雄的。但张扬到了杂志社,拿到经营权了,也算是升职了,却要自掘坟墓,弃晓雪而用李和张两人,这就充分说明了,张扬对待杂志社副总编这个位置,太在意了,他容不得半点差错,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所以,有能力的人,他一个都不敢用,他更愿意给新人以机会,因为新人不会,在他手上提拔,培养的,自然会听他的,以他马首是瞻,这是他用人的一个最大的失误。
看上去,有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有点“顺我者倡,逆我者亡”。而张扬太不理解晓雪了,晓雪从来不是这样的人,她从不以功臣自居,更不会抢他张扬的位置,因为晓雪最忌讳,最讨厌的,就是职场斗争。要是所有人都把心思用在业务上,一致对外,公司,或者说一个小小的杂志社,会是怎样一个繁荣景象。这一点,值得天下所有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深思。
其实,晓雪不做《城市生活》,她还可以做别的杂志,公司现在签约了几份协会的杂志,这些杂志,一样的需要采访,需要广告,晓雪是有能力的人,到哪都一样生存,一样活得精彩。
张扬升任了杂志社副总编辑,这身份就不同了,他可以陪同记者出去采访,说他是杂志的负责人,哪个稿子上,哪个稿子不上,是由他说了算的,被采访对象,当然得尊重一下他这个人的存在了。或者说,恭敬一下他了。
张扬升了职,成了杂志社说一不二的人物了,就表现得异常着急,他太想做出一番事业了,经常在大会小会上大呼小叫,要人家表决心,定任务,对编辑记者们,天天开会,讨论这个,讨论那个,有事没事表决心,我以前不知道,他是一个这样喜欢开会,喜欢在大会小会上批评别人的人,张扬当了副总编,就成这样了。我有点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