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何以解忧 - 末日崎途 - 古仁风
回屋吃了顿泡面又喝了些热水总算让身体暖和了不少,再次出门眺望依然不见有身影,正欲回屋的李危眼光扫过屋后墙角露出的一截竹梯,顿时就有了上屋顶观望的想法;走近屋后又发现了一间紧靠着平房的小屋,小屋极小看起来就像一间厕所,但紧锁的门房显示着它并不是一间厕所;不似城中村那样土地资源有限,在外面弄个厕所就会上锁,在农村特别是这个四处没住户的地方更不可能出现厕所上锁的可能了,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厨房。
想起自己也没什么东西可吃了,就打算去这个厨房看看能不能补充一下食物;看着紧锁的房门李危并不急着撬门,以李危从小对于农村的了解,农村人锁门后钥匙通常不会带在身上,大概率会放在门口附近,这个习惯不是个别也不囊括所有人都是这个习惯,但九成的农村人都会这么做,具体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情况!因为怕丢,务农期间除草打药翻土等等,这些动作都有可能让身上的钥匙丢失,而且极为难找,找不到就要翻墙,多翻几次就涨记性了索性不带了,就以翻墙来讲,李危可以打包票每家人都翻过自家的院墙,除非有特殊情况像李危小时候家里的情况---没院墙。
李危站立在门口一动不动,眼睛却由左至右从上往下查找即排除一些不可能放钥匙的地方;最后李危的目光定格在了墙角下一块不起眼的灰色瓦片上,掀开瓦片果然有两颗钥匙穿在了红色麻绳上。
进到厨房后,李危弄了两个素菜犒劳自己一下;吃着煤炉上烤焦的馒头就着一碗炒豆芽,一盆炒白菜,没错就算碗、盆;在汴京市的农村里除非逢年过节、请客吃饭,平时是用不到盘子的,毕竟平时一顿一般只吃一样菜,哗哗哗炒一大盆一家人吃,倒不是穷吃不起....好吧!这只是其中一点,当然生活环境也造就了这一风俗,汴京位处中原腹地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古时靠天吃饭的年代里,作息就显得不太规律,比如到了收麦子的季节,当时收麦子就靠一双手,割完弄不走下雨就得发霉,石碾压麦粒压不完下雨还得发霉;所以一到农忙就得争分夺秒的去忙活,自然吃饭也就越简单越方便最好了。
吃了个像样的不知中午饭还是下午饭的李危再次回到厨房门口,扛起地上的竹梯就摇摇晃晃的往前门走去;竖好竹梯李危象征性的爬了几节身子往下沉了沉,感觉能受力就顺着梯子爬了上去,一到上面李危便不知觉的“咦”了一声;原来平房上面晒了不少的红薯干,这个是个老东西啊,也怪不得李危略微惊讶了一下,毕竟这东西在七八十年代可是有着不错的地位的,这东西加上玉米面差不多就囊括了这边乡下的主食了,李危小时吃过一段时间红薯面馒头颇有感受,这玩意吃着黏糊糊的塞牙,最主要的是吃多了干放屁还拉不出屎来,能想象出来十几个人扎堆看电视东一声西一声的放屁声连绵不绝什么场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