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认祖归亲 - 抗战之临时工 - 不打内战
“忠厚延泽远。安乐有余光。”
冯全沒有理会中年老爷爷的疑问。继续说道。中年老爷爷惊呆了。卧槽。这是谁啊。肿么对自家的家谱这么了如指掌捏。
冯全继续说道:“我冯族人丁众多。为防世系舛错。名讳相重。有犯尊长啥的。将于于民国二十三年暨公元1934年。洪洞、青州、巨野、嘉祥支派会集巨野县冯楼村续谱。打算公议排出行辈六十字。以便我族人共守之。这件事老爷爷知道吗。”
冯全连这件事都知道。更是把老爷爷的下巴快整脱臼了。继续目若惊呆。瞠目结舌中。大嘴张开。几乎能吞下一个大鸡蛋。
“老爷爷。你肿么不让我进家门啊。”
老爷爷來不及细问。连忙说道:“老总。不不不。你刚才是不是叫我老爷爷來。我也不知叫你神马。小伙子。快进來吧。”
跟着老爷爷。冯全走进了民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土房子。等冯全坐下后。老奶奶端來茶水。冯全连忙恭恭敬敬的接过來。看到这里。老爷爷更加奇怪了。很明显是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吗。
“年轻人。你说你來我家寻亲。这是肿么回事捏。我肿么不记得有你这个族人啊。”
冯全沒先回答这个问題。Www。。com而是问道:“老爷爷。你知道我们家祖先來自于哪里吗。”
“呵呵。问我祖先來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当然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咧。这个谁不知道啊。呵呵。”
实际上。在今天华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就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也是我们的根。
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方。在这些地区。大槐树演变成了老鸦窝。。就是高高的大槐树上的老鸦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很多古老的墓碑上。写在众多脆黄的族谱中。
元末明初之际。山东地区的人口与山西地区的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得多。但是由于元末战乱以及灾荒啥的。再加上朱元璋发动了北伐。“靖难之役”这两次两次战争。
特别是靖难之役中。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几次大败朱棣的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燕王胜后。进行了报复。对山东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以至于繁华的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Www。。com千里无鸡鸣”。因此山东地区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安排地区。往山东的移民也以洪武、永乐年间为多。
有一个“红绳赶散”的故事。以及解手一词的由來。明朝初建。朱元璋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要从未经战乱的地区向河南、山东迁移人口。最主要的就是从山西地区迁移。前前后后。朱元璋实施了长达50年的移民政策。并把山西洪洞作为移民的重点地区。
因为在那时候。老百姓沒有银行。更沒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财产就是自家的房子和土地。要他们离开的话。就意味着剥夺了个人的全部财产。因此沒人愿意走。
于是官府就把需要迁移的人员。强迫性的用绳子绑上串起來。哪个人需要方便了。就向负责押运的管理员叫道:“把我的手解开。”。到了后來。为了省事就直接喊“解手”。就这样。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解手”。其实在明代以前的书籍里沒有这个词。
成群结队的老百姓拖家带口。艰难的依次从山西一个必经路口路过。因为这个路口有一个大槐树。于是年长的就告诉年幼的。“记住这个大槐树吧。回到这儿就快到家了。”。大槐树传说就是由此而來。
“老爷爷。满清编篡二十四史时。曾对金以來的史料进行过大量修改。Www。。com一些家谱啥的都失传了。据我所知。菏泽的巨野一支包括成武、单县、汶上。江苏的沛县、丰县等近三十个县。数十万族人。明初來自于山西洪洞移民。梁山还有一支也來自明初的山西洪洞县移民。咱们嘉祥一支有点不同。明朝永乐年间迁自青州。族人现在散居在周围一些县市。至于青州和洪洞的关系我还沒考证出來捏。估计也可能來自于洪洞。”
老爷爷听了。低头沉思了一段时间。缓缓说道:“不错。我们是从别的地方迁过來的。”
文化名人冯裕。祖籍就是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Www。。com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
1504年中举。1508年进士及第。冯裕中进士后。先任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1511年升为今河北晋县知州。1515年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暨1527年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暨1533年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
一年后。就是嘉靖十三年。冯裕也58岁了。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冯裕就致仕归里。定居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啥的。他归里的第二年。成立了“海岱诗社”。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此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嘉靖二十四年就是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冯裕67岁时。病逝于青州。埋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冯氏祖茔。冯氏祖茔是龟趺地。属于极其珍贵的龙穴。龟趺。又名霸下。赑屃。形似龟。是龙之六子。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是他的遗像。龟趺具丰碑和长寿之象征。
冯氏的祖茔。以尧王山为后乐玄武。以北阳河为朱雀。原來在尧王山左右还有两条小河包围着祖茔。但是现如今。小河已经干涸为大土沟。沟内还种了果树。因此穴场龙虎不显。缺则补之。这也许就是龙虎水库名称的由來。
冯裕是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啥的对后代子孙影响极大。冯氏家族也因此形成了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祖先垂范。子孙积极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逐渐的发展起來。而冯氏祖茔的风水就把宗法传承凝结。冯氏的文化传承能量也是无以伦比。
冯裕生前。除惟健、惟重、惟敏、惟讷四子已成才外。孙子辈也已有很多人。后來成为进士的惟重之子子履已长大。冯氏家族的核心因此形成。借助祖茔等环境。冯裕的儒家风格得以非常有效的传承。冯家注意自身楷模与人格力量的感召与熏陶。冯氏家族也充满了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就是居家读书讲学。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中羞涩。《光绪临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冯裕才得以温饱。
再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暨1538进士及弟。后代学有所成。使冯裕感到无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暨1539年次子惟重客死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也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连丧两子。使晚年中的冯裕无比忧伤。半生为官的荣耀。隐居田园的闲适。时常交织着清贫生活的困扰及丧子的悲痛。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嘉靖二十四年暨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就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自冯裕后。冯氏祖茔才开始设立在这个风水宝地。
冯氏自冯裕始至七世冯协一。前后七代。共有20名举人。12名进士。作为一个家族。为官者如此之众。学术成就如此之高。实不多见。冯氏家族伊宗法家族为纽带奉行儒家经典文化教育。而冯氏祖茔的风水则把宗法传承凝结。使冯氏的文化传承能量无以伦比。现如今。冯氏家族之一还继续居住在现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