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之外——读野人诗《零度》 - 温暖的瞬间 - 苏晋石
何为“零度”?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思向语言本身,就能获得思感,无论人定坐标系的交汇点,刻度的分界点,还是绝对零度的起始点,亦或万维之“无”的凝聚、爆裂处,“零度”终竟朝向始基之聚容。但它是“启点”,还是“终结”?是万物肇始之“初”,还是坍塌、殒灭之“坟”?
野人诗《零度》或能触发我们的感悟:
一
雨打着旋
挣开所有视觉
在掌心里
耕种时光
时代多疑的叩问经过
二
雨淋着猝然
斜线缠绕黄昏
带着醉气
横荡想象
窒息遮遮掩掩
三
雨背着苍茫
在新遗址上
踩着困惑
吃力的程序
携着剩余幻想
桎梏空响
四
伸长的幽光
挂在雨枝上
沉默泄漏空异
从豁口处
掰着裂蒙
五
雨筛着空旷
《零度》看上去似乎是一组关于“雨”的组诗,诗人借助“雨”的不同意向,营构出迥然各异的意蕴空间;“雨”的意象各自独立,而又似乎产生某种“隐秘”关联。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Www。。com我们不妨从“雨”的意象,打开一条通道,尝试领悟在诗意中,翻滚着什么。“雨”,“水”之幻化之象,曲通着万物交流的方式;倘若附着它以情感,意蕴的拓开是令人惊憾的。――试想,“雨”温润、凄离,淋在“心”上,给人的感觉,有恬静的喜悦,有淡淡的哀绪与忧伤,也包容着梦幻、苦难、伤痛与悲悯的知觉,诗人以“雨”介入意念,莫非隐含着对于生命大喜悦、大悲恸的终极关怀?
然而诗本身所呈现的“雨”之意象,又不禁令人困惑,何以诗人把具有同原结构,显现之“雨”,以五种不同趋向之“象”无序托出?五种“象”式,涵义隽永,试思我们的思辨中,流淌着“五行”之说,在阴阳五行生克关系中,思者们试图解释世界。倘若以此为切口,或能从某种维度上,导出此诗之意义,并能预见“雨”这一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但那难免抢夺、撕裂了诗之原生。于此,我们惟有从诗之本身重拾脉络:
“雨打着旋/挣开所有视觉”,虚象发生了,虚持者(“雨”)由其虚持的视域(“挣开所有视觉”)中被虚持(“打着旋”)出来。――如同历史突然发生,运行于自身历史;如同现象缘生并护持自身,及至人被投入世界,并向着自身追溯、探询。而这个呈现本身,也许只是种幻觉,是超验回返的产物,“视觉”毕竟是错觉,它仅仅提供感验与交流的方式与可能,却无法本原创生虚持者本身,而诗言“挣开所有视觉”,挣脱视觉对思感的束缚,也并不试图证明什么,它只反映“打开”本身。打开之后呢?“在掌心里/耕种时光”,“在掌心里”,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又能蕴藏什么?――之其大者,宇宙浩瀚;之其小者,量子纷纭。在如此“无限”之中,孕生着事物发生的机缘。继而,“耕种时光”,耕种着使事物成其为事物“虚”的边缘可能,并结构为显式结构显现之“象”,也就是“虚―象”维度的“虚象之构成”。而这一虚象内时间的发生,却被质疑着,“时代多疑的叩问经过”,人类诘问着自身,呈现者朝向呈现质询,于此,昭示着什么?不禁引人入那无限苍茫的关乎永恒之“寻找”。
“雨淋着猝然”,呈现者出现得仓促、突然,猝然较之突然,更加深了呈现的迅猛程度与不可思议之势,如同创世之初的惊厥:在“虚无”之无限可能处,猝然爆裂出虚持着的同原结构,并趋向多维结构,这种趋向映射着“虚象”的发生和构成,且为“虚持”格出引信。人又何尝不如此?对于虚持着的世界来说,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投到世界上的,人只是个意外。但人却要在意外中开掘“理由”,发掘意义,意义以其无意义的方式催生着意义。“斜线缠绕黄昏”,人通常以先验追溯的方式,寻求虚持的发生可能,而此一探索的命运又何其多劫?人澄明世界了吗?“带着酒气/横荡想象”,人只是陷入迷朦和混沌,穿越幻觉,延伸着开掘的脚步,“窒息遮遮掩掩”,“窒息”如同潜藏在运行之后的“规则”“趋向构成”,它从未以显象的姿势呈现,却“遮遮掩掩”地以遮蔽的晦影,制约着事物缘生及其趋向。这于人是何等地无奈?对于本原结构的张弛,又何尝不如是?
“雨背着苍茫”,呈现之“雨”在被“显象”运行中,以边缘趋构着自身,如同虚持者悬浮于虚持而实现着自我。“在新遗址上/踩着困惑”,踩在被毁灭事物之上,找寻出路。反观人类,生存在同一片“大地”之上,在不断重复的暴力历史中,追寻着方向感,何处是归宿?“吃力的程序/携着剩余幻想”,人按照自身的“规则”隐喻世界,狂妄地以为自身即为“万物之尺度”,从而规划着衍进的曲度,拓开着走向。然而,“桎梏空响”,这种规划,这种意志性生成,依旧被“桎梏”蛮横地制肘着。路在何方?诚如卡夫卡所言,“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Www。。com它与其说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对实现的反思,促成了人对自身生存意志的责问,人类将何去何从?
“伸长的幽光/挂在雨枝上”,“幽光”就像晦燃在坟墓、废墟上的“希望”之光,在“雨枝”上,点燃人们析求的方向,但那真的掩映着“希望”么?倘若是良知的陷阱,饥饿的诱惑呢?“雨枝”,多么奇异的幻象?雨有枝吗?它影射着指引,还是开掘着思向?“沉默泄露空异”,人惟有以无言之思,直面着苍白的“空”和陌生的“异”,执著寻找,毕竟幻想的世界仅仅在结构中,透射着它缘构可能的光。“从豁口处/掰着裂蒙”,恰恰从人的意志实现中,萌动着突破的可能,“生命总有出路”!
倘若“雨”的意象彼此关联,那么在“挣开”――“缠绕”――“苍茫”――“裂蒙”的线性关系中(或者并不隐含此种线性关系),人的憧憬与无奈在冲撞中,塌向寂灭,还是拥向“新生”;虚持者由虚持中产生,并向之回返,隐匿于虚持之中,又能否解蔽“虚持”?而诗人的意念完结了么?――“雨筛着空旷”,一句撼动人思的炼语拓拔而出!――“雨筛着空旷”,多么磅礴、豁达的气势?多苍邃、深远的气蕴?且思那撑开的意念空间,同样昭显着野人诗之美学蕴境,如同“零度启点”,在爆开、发生之后,向周际透射、蔓延;又宛如旋紧的钟表发条,在无以复加地旋紧之后,猛然间无尺度、无维度地散射弹开!多震撼?!“雨”从“空旷”中产生,何以反而又“筛着”使自身呈现的“空旷”?穿透语言之华光的意念生成,能不令人思及“涌现”?
涌现!
人把握世界的本基思感趋向――
本原结构为维持自身,而扩张自身趋向结构、吞噬他向结构,并与此同时降生新向结构,而本原结构仅仅通过结构着结构而护持自身的“涌现”,为人领悟世界,筑基拓原。Www。。com如此而言,虚持结构的涌现,一如“毁灭中的创生”,开启着思向边缘。此一“涌现”,被野人诗性地剥现着――“雨”,此一涌现者,在“空旷”的边缘护持下发生,而又以自身呈现之“显象”,试图揭开(“筛着”)“空旷”本原之虚持,如同人呈现于世界,却为实现世界而隐没。在此一追溯中,究竟发生着什么?“雨筛着空旷”,“空旷”为“雨”的涌现提供运行视域,并护持着它从可能中涌现出来,那么“雨”究竟为“空旷”,还是为自身提供可能?也就是说,“雨”的涌现,是为实现自身还是为“空旷”指路?亦或“空旷”为“雨”指路,还是为自身引路?
如果说,呈现者以敞开的自身显象,为缘构自身者引路,试图解蔽可能性对可能的完成,那么,可能之外的可能性,如此硕大的弹性张力空间,又能不令人惊诧与恐惧?究竟是何者促成了虚持者作为虚持而虚持着?由此,不禁令人联想到尼采震烁古今的诗句:苍穹深处的未知之神啊/还有什么隐藏在晦暗的深渊?
假如“雨”的意象彼此毫无关联,那么在诗的同一结构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雨”的不断呈现中,我们或能直觉到,“雨”在向自身不断完成。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无论它如何被外部结构牵动,它仅仅完成其本身,并使外部结构,被趋同结构为“雨”之结构,“雨”为“雨”而又不为“雨”,“雨”在完成着“雨”,使“雨”剥离了任何特指与纯关系,而呈于“纯显式”。也就是说,“雨”的自为完成,是在纯显式中的纯关系之外,解蔽着纯显式,并使之可能。如同语言不能说出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但却能说着什么,而令人领悟到语言言说,言未可说者。那么,这种思感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们通常把“我”与“世界”割裂开来,并于此探悉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诗人却试图透过“雨筛着空旷”,把人与世界统摄起来,此种领悟,一言以蔽之:“人即世界”!这一感悟,使诗人粉碎了语言,在语言之外虚持着美之领悟,竟而暗通着“天人合一”的终极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