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想象 - 温暖的瞬间 - 苏晋石
野人曾含蓄、深远地提出,“情要真,语言要凝、要活,意象要动,审美要颠覆”,为我们的思感掘美,撬开了别样的鸿蒙。经过《另一种想象》,诗人将此一领悟精妙地彰现:
夜单薄/拖着干瘪灵魂/把冻裂的语言/伸进无尽幻觉里/折射的寒气/冰僵感觉/摒开/过往哲理//
网虚迷/点燃了愁惧/求生/紧握绅士的手/扬着孩童脸/擦晃半截火柴/敲亮了一个空间/在半明半暗中/苍凉/刨着绝望//
褶皱/拥挤闪烁/点滴中/争抢黑暗/静止变得极限/萎缩卷着虚伪/变换位置//
死亡沉默着/岸围猎着河
倘若试图从诗中揪出意义的脉络,恐见仁见智,理悟迥异,薄厚不一;莫如浸入诗本身,感味诗人“美”之触发。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夜单薄/拖着干瘪灵魂”,为野人独具之“夜”,腐朽之后愈加“单薄”,而“灵魂”的征象,竟也趋于“干瘪”,与思感同构的世界境域,何以被如此“僵瘦”地抻出?
“把冻裂的语言/伸进无尽幻觉里”,“思”漫过“言”,在想像的辽阔、无尽空间中激荡着,凝成“经验”,亦或“超验”?“冻裂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语言”都已冻裂,世界本生结构又将若何?“折射的寒气”,“显现”的光芒照映着冷漠的、空茫的“境域”,它带给人微渺的“温暖”,还是“刺眼”、“冷暗”的体认?
“冰僵感觉/摒开/过往哲理”,诗人的隐寓浸泽弥漫,锋芒初露,或许为诗人领悟到的“另一种想象”源流,对思者们建树的“过往哲理”充满怀疑,“摒开”,自是躲避的、疏远的。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诚然,理论总是灰暗、晦涩的,终将褪色而寂灭,任何一种言说,表述得越细腻、丰润、精细,它对缘在态的发掘便越是不纯,散失愈盈,惟思美常蕴于发现之眼。
诗人有何发现呢?
“网虚迷”,一张无形的“网”迸现出来,“僵瘦”的世界境域,就这样被这张“网”罩着,虚无迷朦着,它罩着我们的一切,也罩着世界结构本身,试思,人生,世界,互联网络,不都无时无刻被这种“网”笼罩着么?这是一张什么网呢?无人知晓。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但一个为我们游弋其中,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敞开了,这个世界又是如何发动的?
“点燃了愁惧”,且不论人生无常,苦生集灭,但就那本生的“生存”、“自由”,却原来也在“愁”、“惧”中,震荡出无奈的制衡,这又岂能如人所愿?“求生”——无论是人生存悖论的灼痛,还是本原结构的贲张,无不暗涌着“求生”的意志,惶论诗人别样的“想象”了。Www。。com
“求生/紧握着绅士的手/扬着孩童脸/擦晃半截火柴”,诗人寻求的微姿,不禁令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些狂欢的人们,那些体面绅士的冷漠,何曾思及小女孩的凄苦?而谁又能体会到她不断擦晃火柴的良苦用心?而她,却“敲亮了一个空间”!——在《夜曲》“很脆”的声响回荡中,在敲开“无门之门”之后,诗人又敲“亮”了一个陌生的“空间”,这是个什么空间?诗人何以不是“推开”、“挖开”、“劈开”、“刨开”,反而“敲亮”着这个空间?这个包容世界的偌大空间,这个另一维陌生的空间,如此地空旷、寂寞、新异,又会传出“敲”击的混响吗?
“在半明半暗中/苍凉/挖着绝望”,——莫非这就是找寻的结局?还是别有蕴涵?也许小女孩在“敲亮了一个空间”之后,希望破灭了,可那个空间,却划过人们内心,映照千年地燃亮着……
诗人的发现并不止于“寻找”,忽而又将思言向美,拓向极致,——“褶皱/拥挤闪烁/点滴中/争抢黑暗”。Www。。com
“僵瘦”的世界境域、无形的虚极之“网”,倏忽间,又起了“褶皱”,像夜幕折叠一样的“褶皱”,如大地迂回般的“褶皱”,是何种褶皱呢?——不禁令人思及“虚极而作”,原初的虚无鸿蒙,若一张容纳着任何可能的巨网,在任何可能撕扯中形成的“褶皱”,原发成“世界”本原结构,——虚无结构“褶皱”,使世界而为“结构的世界”,结构而为“世界的结构”。Www。。com这一显现结构,又有何作为?“拥挤闪烁/点滴中/争抢黑暗”,如显现结构之一的“群星”闪烁般,对结构缘在趋向的“居有”和生存意志的野心,使结构争抢着“黑暗的边缘领地”,扩张自身,实现本我。相对于生命来说,同样在此种争竞中完成着生存,这是缘在持存本初的蕴性,还是持存意志的无奈扩张?
“静止变得极限/萎缩卷着虚伪/变换位置”,结构的“无定”极致拧缩和互为,究竟为这世界带来什么?“萎缩”还是“虚伪”?“死亡沉默着”——在不知名的深处,死亡的、退场的、“不可说”之言,在晦暗的“思”之深渊沉默着。Www。。com
继而,“岸围猎着河”,——诗人另一种想象勃然触发。“褶皱”的互相倾轧,如同围堵成河的岸,使“河”成其为“河”,但这种“呈现”缘在视域的羁绊与烘托,能够言明“宇宙鸿蒙”么?由此延伸,人们“格物致知”,究竟是使“河之为河”,还是“河不为河”了?“围猎”,像狩猎一样,强行介入自为的结构,安能不透露出“格物致知”的硬性与残忍?又如何不掩映出诗人“摒开/过往哲理”之深意?
那么,诗人的“另一种想象”,又如何发端?倘从另一维度领略,许又是别一番天地:
“夜单薄/拖着干瘪灵魂/把冻裂的语言/伸进无尽幻觉里/折射的寒气/冰僵感觉/摒开/过往哲理”,野人的意象,总是诡谲奇绝,表象的“夜”,黑魆,阴霾,深重,诗人的“夜”,却如此“单薄”,连灵魂都已“干瘪”,还有什么样的“夜”,能如此精深昭重,撩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