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里借书 - 习近平讲故事 - 人民日报评论部
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延伸阅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榜样。长篇小说《怎么办?》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不仅是俄罗斯人心灵史中的重要符号,在中国也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