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 - 平淡为官 - 铭哀
面对官府的强制拆除,边民们自然是奋起反抗,在他们的眼中,这是他们的祖业,从他们的祖宗开始,便在种植罂粟壳,不仅仅把他当做食物,更是牛羊的口粮,这突然之间就要放火烧毁,他们的日子该怎么过,官府说是要派专家来,可如今专家的人影都没有,从现在便烧掉,便是真的有专家来,且专家还能解决问题,那也起码得两年以上的时间,难不成这两年就什么也不吃吗?
所以边民是自然不会让官府烧毁这些罂粟田的,这其实也确实是官府的错处,若是让徐清来处理,必然是让专家们先到各个村落进行观察,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水纹结构,确定这里的地理环境,从而选取适合种植的植物进行小范围的种植,然后来确定植物的效用,比如说要是适合种水果的话,得先在各个村落里面都种上一些试试看效果,等效果好了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劝说。
毕竟在村落之中便有实证,表明这片土地不仅仅适合种植罂粟,更加适合种植一些其他的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如此一来,老百姓看到这片土地既然能够种植其他合法的高附加值的植物,又何必再去种植那些犯法,违法的罂粟壳呢,这样成功的概率就能大很多,即便有反对的声浪也不会太大,不过这样的做法,时间会十分的长,有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慢慢让当地人接受这些新的作物,从而改变当地的情况。
可徐清在发布命令的时候,本身也没有让他们立刻进行改变啊,如今的罂粟并不像后世一样,所有人都知道,抽大烟是要命的,而贩毒则是违法的,是要被枪毙,在这个时候,没人有这个意识,所以自然不便责罚,而当地人种植罂粟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左右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要让他们去改变这种生活习惯,种植另外一种植物,这是需要时间去让老百姓适应的,所以对于这些边民,徐清只是让各地方衙门督促当地的边民进行改造而已,可没有让他们立刻将这些罂粟田给烧掉。
但徐清却忽略了双方由来已久的仇恨,导致双方在山野地头之中爆发了巨大的冲突,在边民们看来,官府显然是不打算给他们活路,肆意报复他们,而官府则认为这些边民食古不化,不服从朝廷的教导所以便要征讨他们,原本只是一场正常的禁止罂粟壳种植的事件,就在双方的仇恨之中,演变成为了一场斗争。
这些边民长期生活在原始森林之中,环境十分恶劣,崇山峻岭让他们的身体都格外的强壮,虽然没有众多的火器,但在森林之中,宋朝的官府捕快和他们相比还是要逊色不少的,当一个部落的罂粟壳被烧毁之后,立刻消息便传遍了整个西南边民山寨之中,这立刻引来了整个西南边民的恐慌。
而在这个时候,若是朝廷在西南边民心中有威望,他们或许还会派人去汴京向朝廷陈情自己的遭遇,以此来惩罚地方官员,但在他们的心中,宋朝朝廷显然跟他们也是不对付的,过往历年来,朝廷虽然并没有把他们当做外人,所有朝廷所颁布的福利,这些边民也都有权享用,但当他们真的去衙门拿的时候,却总被衙门以各种借口推诿,就此事,边民们也曾经前往汴京城,讨要说法伸冤。
但最后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也是必然的事情,在汉族和边民这两个选择之间,朝廷毫无疑问会选择站在汉族这一边,这不是徐清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如今这个世道,华夷之辨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任何人都很难撼动这一点,朝廷纵然知道当地的衙门看不起这些西南边民,但又能如何呢?
强制当地的学校向他们开放?强制当地的医院收下边民医患?这是很难的事情,毕竟在当地汉族才是统治基础,至于这些边民,他们不交税,也不服兵役,对于宋朝的文明很崇拜,但却没有学习的心思,自然无法引得士大夫们的好感,所以朝廷对于这些人,也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而朝廷这样的态度,自然是让双方的关系更加恶劣,如今官府欺上门来,山寨自然不可能想着去汴京通风报信,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各位大员身上,他们立刻开始联络周围的村寨,组织起家乡的民众来保护自己家的罂粟田,这样一来,事情也就彻底闹大了。
原本只是小地方之间的互相仇视而已,但当边民们被组织起来之后,那这就不是小小几个县可以解决的问题了,这些边民数量虽然不多,但各个能征善战,无论是男人还女人,都是森林中的好猎手,可以说是全民皆兵的典范,组织起来,轻轻松松便是七八万的军队,且配备有一定的火枪,而周围几个县城的捕快加一起不过一千多人而已,若是算上驻防军,也不过三千人不到而已,面对边民的暴动,自然是需要道,相当于省这个级别的官员来做主的。
当消息被上报到云贵巡抚面前时,巡抚心中也是大为惊讶,但等听完来龙去脉之后,则也只能沉默无语,这片地区直到十年前才被纳入到宋朝的版图之内,在十年前,这里还是大理国,对于宋朝的态度,自然不像是内地那般亲近,而在宋朝治理大理的期间,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对大理进行汉族移民,充实此地的汉族人口,以保证在云贵之地,汉族的人口数量不会少于当地边民的任何一族。
这样的政策自然是为了保证将云贵长久的留在宋朝境内,也是为了云贵的长治久安着想,但这样的做法必然会触动到云贵当地大贵族,大地主们的利益,毕竟宋朝可是农耕民族,习惯了生活在平原上,来到云贵,自然也是要住在平原之上的,而云贵之地,自古多山,平原十分稀少,大多被贵族所抢占,宋朝移民,自然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在移民过程中,宋朝曾经数次镇压了当地的反抗,双方的关系本来就不是特别的好。
在最近几年里,因为朝廷的政策开始偏向怀柔,尤其是云贵的边民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宋朝的科技先进,一些生活在平原的边民和一些生活在城市周围村寨的边民们纷纷开始认同宋朝的治理,当地的大地主和大贵族们,也慢慢开始认识到宋朝的统治如同泰山一般,固若金汤,态度也慢慢开始从反抗转化为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其实是在缓和的。
但这种缓和也只是暂时的而已,双方之间仇杀由来已久,最为关键的不是一名的汉人,而是本就生活在大理的汉人,在大理的统治下,自然是大理人的地位要高于汉族,汉族可以说是二等公民一般的存在,如今大理被宋朝统一,双方之间的矛盾立刻爆发,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巡抚自上任以来,也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双方的仇恨已然根深蒂固,不是一个巡抚便能做到的。
而面对如今这样的局面,他又能做什么呢?站出来反对双方的做法,呼吁停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双方早已经是憋了良久,都是有着血海深仇的,边民不甘心自己的地位被宋民彻底取代,宋民对于边民的蛮横也是痛恨不已,在这种状况下,双方巴不得狠狠打一仗,销毁罂粟田只不过是一个契机罢了,而作为巡抚,他的立场自然是站在汉民这一边的,所以他立刻命令周围府县的军队开始向叛乱地区调动,然后命令全道所有军队准备集结,但因为巡抚在和平年代没有调兵大权,只有调动安全部队的权利,也就是捕快,武警一类的。
云贵地区因为是新征服的土地,所以这里的捕快和武警特殊部队要多一些,大概有三万多人左右,这些人平定小规模的叛乱没问题,但边民的叛乱则不同,单单依靠这些部队还不一定能够完全镇压,毕竟双方的火气在短时间内是消不掉的,双方只会越打越大,所以趁早让军队准备好,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调动大军,必须由皇帝的圣旨和朝廷的虎符才能动作,这两样缺一不可,也代表着朝廷和皇室的信任,单单依靠巡抚自己,是不能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的。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这么重大的事情,作为巡抚自然要汇报给朝廷这里所发生的事情,从而让朝廷来做决断,毕竟如今的暴乱虽然称不上是战争,但若是不加以阻止的话,死亡人数根本无法预订,这样的仇杀是十分可怕的,到时候血流成河甚至都有可能,毕竟双方的积怨实在是太深了。
当年的大理国对待汉民其实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并不算差,相比起辽国和西夏来说,甚至称得上仁善了,但这也得看对比,若是如今的宋朝只是一个农业国家,那么宋民还不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但关键的是如今的宋民改变了世界,创造了第一个工业国家,同时起武力让宋朝独霸全球,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这是何等的自豪,看看金国和辽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