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 - 平淡为官 - 铭哀
而为了维护每一座城市的特色,就不能随便乱建,看看现代的那些体育场馆和高楼大厦,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布局都差不多,但徐清并不希望这样,当然,对于现代的中国之所以每座城市都差不多,徐清也能理解,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做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事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在城市建设上就很难顾及。
欧洲的每一座城市都能够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对自己的城市进行精雕细琢,所以每一座城市都能够不一样,让人去到欧洲旅游,即便是一座小镇,都能感觉到别有洞天,时间显然是最重要的武器,而如今的宋朝,显然也有充足的时间,让每一座城市都拥有更加漂亮的建筑和文化底蕴。
人们总是喜欢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而徐清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同时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建筑会那么的千篇一律,也跟当时的中国缺少建筑师有关,看看中国如今出名的一些建筑物,鸟巢,水立方,雷克塞斯体育馆等等,几乎都是外国建筑师搭建的,很少有中国人自己建设出来的建筑,这其中也跟中国对于建筑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因为钢铁玻璃等材料十分珍贵,所以那一代的建筑师们对于建筑最重要的理解就是要结实然后省材料,而什么样的建筑最省材料呢,自然是筒子楼了,所以那个年代的纽约也是如此,全部都是往上的高楼大厦,因为这种楼最省建筑材料,同时能够创造出足够大的建筑面积。
而欧洲则完全不同,因为发展到二十世纪,欧洲已经不再缺少钢铁等建筑材料,所以在欧洲,你很少看到高楼大厦,这其中固然有城市美观的因素,但也有材料不缺少的缘故,所以他们更加愿意去建造那些耗费大量材料而外形更加美观的建筑物来提高城市的美观,等到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开始节省材料为了环保而考虑,所以建造出了更多漂亮的建筑,而中国设计师则依旧停留在大面积和节省空间这两点上。
与欧洲同时代建筑相比,中国建筑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建筑内部的高度往往要比欧洲小得多,欧洲人的建筑往往要比中国的矮,但是内部一层的空间却要更加的宽敞,他们往往会采取更加宽广的空间来营造舒适感,而中国的筒子楼则十分狭小,高度一般不超过三米,然后一造就是几十层楼,为的就是缩小使用面积,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一个地方办公。
而欧洲因为人少的缘故,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富裕,自然就有更多的钱去为自己的生活营造更加完美的环境,所以即便是欧洲那些二十世纪的建筑,其内部也往往都十分宽敞,不像中国的建筑,往往都十分狭小,但这也是依照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等到后来中国的建筑行业开始崛起之后等到二十一世纪,你就能够明显感觉到中国建筑内部的空间也开始越来越宽敞,从原本的筒子楼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但原本城市既定的规划已经做下,这自然也很难改变,而宋朝则不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宋朝有足够的资本慢慢规划城市的发展,所以很多建筑物,往往是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审美情趣的建筑。
而要建造这些建筑,自然是要比筒子楼贵的,所以在这方面,自然要有大量的金钱投入,单单依靠资本是不行的,这些公共建设,一大堆的体育馆,艺术馆,全部需要朝廷去投入,而为了使每一座建筑都符合这一个城市的风格,这就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而不能像现代一样,为了经济发展,一年一座城市就修好几栋大楼,也没什么城市规划。
所以你经常能够看到在中国,大楼都不是成片出现的,东一栋,西一栋的,直到后来才慢慢开始集中,起先都是十分的零散,这样一来城市自然就显得很是凌乱,然后在道路的规划上,也是乱七八糟,完全没有考虑到汽车普及之后,人们对于道路的使用频率开始增加,因此中国的城市也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堵车。
可以说现代中国的城市,大体上都长的差不多,只有旅游景点会稍微有些不同,而徐清则希望能够把每一座城市的不同都能够保留下来,汴京的大气,长安的历史厚重,洛阳的雍容,燕京的北方苍茫,杭州的江南秀丽,苏州的繁华,南京的典雅,广州的商业气息和领先时代的审美,让每一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从而让中国的城市更加多样化。
这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而是要变成实际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让每一座新添件的建筑物,都要符合这个地方的风格,这就很难了,像现代,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一栋建筑的图纸随便改一改就用到另外一座城市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许多小区的设计图纸也是大相径庭。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居民住宅区几乎都差不多,没有什么个人特色,全中国所有的古镇长相也都差不多,这些都是徐清需要去维护的,所以在宋朝,几乎老城区都不允许建造新的建筑,所有的建筑都必须要建设在新区,而新区的建筑不能影响老建筑的审美风格,这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单单是前期的踩点和图纸设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这自然不是随便建所能媲美的,而这样的好处就是人们住在城市里,会觉得十分舒服,不会有凌乱的感觉,交通的规划也能更加合理,且人们住在这座城市,既能看到城市发展的变化,也能够看到城市原来的样子。
不像现代的中国,即便是三线城市只要你三年时间没来,那就变得跟你记忆中完全不一样了,许多人的老家都已经拆迁变成了更加高大的建筑,许多老街区也变成了新的闹市区,或者是变成了商业街,不再有古色古香了,这虽然是城市高速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但徐清总是觉得可惜,这些东西若是能够保留下来,自然是极好的。
毕竟这些古建筑都很漂亮,看看日本的东京,既有古建筑的优美,又有现代建筑的时尚,两者相互交融,并不让人觉得违和,反而为东京这座城市添加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城市设计师们在城市设计的时候,有着一颗认真的心,当然这也跟二战时期,整个东京都被烧掉有着很大的关系,使得设计师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绘画,而中国显然不行。
所以中国的城市就会像现在这样,只有在旅游景点能够看到一些我们曾经的痕迹,而其他地方,大多数都变成了现代都市的模样,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太大的色彩,你开车在二线城市的普通城区跟开车在上海几乎没什么两样,现在的徐清既然有机会,自然是需要改变的。
就比如说杭州,为了让杭州秀丽的风格不进行太大的改变,所有杭州的新型建筑都被要求高度不准超过八十米,且在西湖周围,视线所及范围内,不准出现四十米以上的建筑,要让人们在西湖周围,完全能够享受到古色古香的风格。
同时单单古色古香也不行,在高大建筑不能修建的同时,对于西湖周围的街道和店铺,居民区进行修缮,原本中国城市里大多数的道路都是土路,即便是大城市也是如此,绝对不像电视剧里一样,要么青砖铺地,要么就是黄土开道,大多数的道路其实就是泥巴路,大概也就只有首都几条重要的街道会用青砖来搭建道路,许多地方是没有的。
那么为了生活上的便利,这些地方自然要铺设新的道路,然后对于周围的街边小铺和居民生活区进行一定的改善,太过于狭小的生活空间要改变,同时一些比较破败的地方进行维修,下水道要从地表埋到地下,总而言之,建筑要继续保留,但现代社会的一切东西都必须要通进去。
这就有点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外面是古老的建筑,里面则是现代的居住环境,毕竟你不可能要求这些现代人继续去适应古代人的生活环境,通水通电是最起码的要求,所这些建筑都是需要改造的,同时许多破败的建筑则需要进行维修,维修的材料自然需要用新型的材料,而不可能去用那些木头。
要知道,古代社会并没有你想象的这么好,或许富裕阶级住的跟电视剧里差不多,雕梁画栋的,但大多数穷人住的就是茅草房,好一点的用木头搭个房子,大概也就是如此了,这些建筑自然没有保存的必要,也没人想住,所以这些房子都需要进行拆除,然后把那些富人们住的房子样式进行拆分,选择几十种出来,定制出不一样的房子,然后再进行建设。
在材料选择上,也会用更加现代化的材料,但在建筑上则保持古代建筑的风格,其中一部分的钱由朝廷来出,剩下的一部分钱由住户来出,如果不愿意出,那么当地衙门就把这笔钱给他,他想住哪就住哪,朝廷把这些工程包给建筑公司,修缮完毕之后,再进行售卖,通过这种方法,将西湖周围的房子,慢慢都换成这种既符合西湖整体风格,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的同时,又能够改善当地民众的居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