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 平淡为官 - 铭哀
要想在朝廷上不被人骂,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做事,你什么事情都不做,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骂你,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碰到功劳争相去抢,这样的官是绝对不会被人骂的,但这样的官又有什么意思呢,徐宁并不想做这样的官,他想要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既然如此,他就必然会得罪一批人,而这批人自然会骂自己。
但同时也会有一批人称赞自己的果决,让电站放松审批,虽然得罪了大批生活在郊区的民众,但城市居民对此无疑是欢欣鼓舞的,电力的出现让人们迅速迷恋上了新的生活,但电站的稀少和供电的紧张,导致只有极少数地区才能够有电,电力始终是极少数人的日用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够在极少数的街头看到一丝丝的光亮,回到家中,依旧是煤油灯陪伴度过一个空虚的夜晚。
而如今电站开放建设,上千座电站在全国陆续开工,这些电站将极大的促进城市用电的水平,保守估计可以使超过三千万人可以使用上电力,当然,这是不算工厂用电的后果,必然如今发电水平实在是过于低下,每一座电站不过五十万以下的水准,一千座也不过只有五亿伏而已。
这么一点电亮灯泡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开动机器来生产,恐怕根本不够这些机器用的,但即便如此,对于民众来说也是极大的方便,而另一方面,精英阶层对于徐宁的决定无疑也是支持的,大规模的民众用电,无疑会促进许多电器产品打入民众市场,不再只是研究所里的机器,只能够少数人使用,他们将进入生产线,成为流水线下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创造无穷的利润。
精英阶层和市民的称赞让徐宁的政策得以执行,虽然郊区的反对声浪十分高涨,但徐宁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这些郊区的民众,徐宁能够做的只有发一些补贴,或者是让这些民众进行搬迁,除此之外,他不可能放弃这一项计划,资本家也不可能放弃,已经有超过一百座电站准备立项,开始动工,这只是短短两个月时间所批准的电站而已,之后两年的时间里,这一千座电站会全部开工,在五年时间内完工,以建设宋朝最为基础的电力网络,钱都已经下去了,这可是上亿贯的财富,根本不可能收手。
如果收手,这些投钱进去的资本家将血本无归,他们是不可能承受这种代价的,因此对于郊区的民众,徐宁也只能尽量安抚,至于实在没办法的,那也只能通过当地衙门的管理,来让他们闭嘴了。
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牺牲一些什么的,年少的徐宁或许会为这些民众鸣不平,但如今的他已然是一名成熟的官员,他必须要冷静的去思考利与弊,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可以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这种行为,然后用哲学和道德,将这一切都给予否定,但作为一名官员,他必须要在国家前途以及大多数民众的福祉上做出努力,然后牺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是作为一名官员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像你按杀掉眼前的人可以救全世界所有的人,你是杀还是不杀,若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或许会觉得不杀才是对的选择,因为即便全世界都要死,这个人也没有被剥夺生命的权利,这一套理论用在普通人身上绝对没有问题,但如果这个问题问徐宁,他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必须杀掉,作为官员,他不会去思考道德,国家利益才是他思考问题的核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宁必须要背负一些骂名,就像徐清他的父亲一样,徐清的改革如此成功,但依旧有许多人并不待见徐清,比如说那些守旧的卫道士们,便认为徐清的做法是数典忘祖,那些皇亲国戚们同样不满意徐清,因为徐清剥夺了他们手中的特权,同样还有殖民地上的民众,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因为徐清的出现,让他们无法再享受身为贵族的荣誉,他们必须要匍匐在宋朝的脚下,奴颜婢膝的生活着。
这就是执政者必须要面对的,谦卑如徐清,也依旧有恨他的人,更何况是徐宁了,所以徐宁对于这些批评,他只能听过就让他过去了,他的命令对于郊区民众来说确实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他们的安全和生命,财产都将受到打击,但徐宁必须这么做。
同时,大规模的电站新建也必然会带来建筑材料的又一波上扬,原本垃圾建筑的拆除和修复工作就已经让建筑业的生意火爆起来,如今随着电站的修建,生意无疑是更加蒸蒸日上,这就使得城市需要更多的工人来生产这些原料,农村中的壮劳力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站的大规模使用,使得煤炭的开采必须要加大数量。
这一方面,就需要移民来解决,如今宋朝大多数的矿都是由移民来开采的,毕竟挖矿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做的,即便是在现代,挖矿依旧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古代就更是如此,随时都有可能被活埋的危险,因此这种危险的工作,大部分都交给了殖民地人,当地人则主要从事一边边际工作,比如说为这些矿工提供食物和住宿场地,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另一方面则是当老板的和贩卖煤炭的公司,至于底层百姓,虽然也有下矿的,但大部分都是担任工头,在地面上进行指导和监工。
真正下到矿底的大概只占矿工数量的三成不到而已,挖矿人员七成以上是有殖民地人所组成的,随着电站的进一步扩张,未来煤炭行业势必会继续膨胀,以如今的煤炭产业来说,是远远不能够应付未来电站扩张的。
毕竟电站对于煤炭的使用量是要远远超过蒸汽机的,且效能也更好,因此煤炭必然会成为更加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而宋朝的煤矿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带,这里自然也成为了工部重点关注的对象。
如何引进劳工扩大生产,对于新机器的建造和研发,以及新的煤炭矿场的营造,这些都需要徐宁去负责,作为工部尚书,他需要负责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这都是因为新的朝廷组建时间还短,社会工业化虽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但政府部门尚且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因此许多功能都集中在一些固有的领域,导致一个工部尚书,几乎等同于劳动部,城市建设部,国家发展统筹委员为等多个部门的长官,在以前水利和道路也都由工部来进行管理,可谓事情十分的繁杂,虽然如今减少了许多,但依旧有许多工作需要工部去负责。
这也导致工部的工作几乎是最多的,毕竟工业革命,主要便集中在工业上,其次是金融上的革命,所以工部和三司是最为忙碌的两个单位,他们的工作量也几乎是其他所有部门之和,这也是为什么徐清会让徐宁来担任这个职务的原因,他的工作十分多,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灾难,但对于徐宁来说,还有什么地方摆工部尚书,更加适合他去锻炼自己才能的地方呢?
但电站的开放除了带来郊区民众的生活问题以及煤炭使用过度之外,还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徐清始终对于环境保护有着十分深的执念,因为他曾经看到过环境恶劣时期的中国,所以他不希望如今的中国继续走上这条路,但徐宁对此却没怎么在乎,在他看来,国家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唯有等国家领先之后才能再顾及环境。
以前宋朝持续领先,环境自然可以顾及,但如今辽国的电站开始追上来了,若是再继续顾及环境,那到时候宋朝在工业上就会开始落后辽国,那时才是真正的糟糕,所以在工业发展和环境上,徐宁无疑选择工业,但环境问题,毕竟是徐清十分重视的问题,所以他也必须要重视,不然徐清这一关他就过不过去。
徐清同意徐宁的电站计划,但要求就是对于环境的破坏,必须要在可控范围内,其实徐清的心中也十分纠结,其实按照他的想法,电站根本没有必要修的这么急切,等技术再成熟一点后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这才是最好的,这样一来,环境的污染也能稍微小一些。
但谁也没想到辽国这个平日里闷声不响的国家,竟然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赶超上来,在电站数量和发电量上一举超越了宋朝,成为了如今电力上的强国,这就让徐清的计划被打破,无法再继续按部就班,所以他必须同意徐宁的计划,但对于环境,他还是希望徐宁能够有所顾及,毕竟有些风景或许破坏之后还能够恢复,但有些风景在破坏之后就真的会消失不见。
比如说一些动物,他们就栖息在指定的地点,这些地方就必须要保护起来,徐清要徐宁做的就是把那些不可再生的植物,动物进行区隔,这些地方是绝对不能建造电站的,至于一般的森林,农田或者是动物栖息地,就可以建造电站,这样一来,等到未来电站技术得以突破之后,这些地方还能够再一次恢复生态,不用像现代这样,许多的动物和植物都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损失惨重,甚至还有许多动物因此而灭绝,这也是发展和环保之间所作出的权衡。
而这一点,自然也需要徐宁去完成,如今宋朝并没有专业的环保部门,工部也代理这一项工作,将全国各种动物、植物进行统计,确定珍稀物种,并加以隔离保护,确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他们,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但速度却不能慢,毕竟许多电站都已经开工在即了,若是太慢,导致这些修的地方,等后来才发现有珍惜物种存在,那就什么都晚了。
所以徐宁首先将已经定下来的电站附近进行检查,确定这些地方有没有什么珍贵物种,这一点就需要各大学来全力配合,以甄别附近的物种,同时为了顾全环保议题,徐宁还在各地方政府新建建筑的时候,要求地方必须要进行环评,所谓环评就是环境保护评价体系,这一套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人造建筑威胁到野外珍惜物种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