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江中救人 - 义海忠魂 - 禾子伟
众官兵见状,纷纷惊慌失措的追跑过去…… 大洪一个箭步追了上去,一把拉住落水男子的胳膊:“大人,为何要再度轻生!” “是我害了诸多将士们!是我!是我!”落水男子狂啸道。 “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请你回头看看!” 落水男子缓缓的回过头来…… 大洪看着眼前这位身材消瘦、浓须枯目的中年男子:“看看这些兵士们,他们有的赤着脚、有的满脸灰尘,有的伤痕累累、有的鲜血仍在流淌!你再看看他们的眼神!” 落水男子环顾众兵士…… 大洪高声道:“看到了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着希望!共同的希望,对你的希望!” 众官兵齐抱拳齐道:“大人!我等甘愿与大人一同赴死!”,“我等甘愿与大人一同赴死!”,“一同赴死!”…… 落水男子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泪珠划过脸颊,顺着他那长浓的黑须缓缓而落。 几名官兵急忙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套在落水男子和大洪的身上。 大洪直言道:“大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有阴晴,月有圆缺,何况是人呢?” 落水男子仔细打量着大洪:“好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看了看江面:“刚才落水时,隐约间一人把我从水中拉上了江岸,那人是你吗?” “区区小事,不值一提!遇人有难拔刀相助,人该为之!” 这时,古振江和几名弟子也坐着木舟来到了岸边。 小舟还未停稳,古振江便跳上了岸,挥手奔喊:“大洪!你没事吧!大洪!” 大洪向古振江招了招手:“古大哥,我没事!” 古振江三步并二步的跑至他身旁,手一挥,几名弟子赶忙上前把准备好的衣褂给大洪穿上。 大洪把换下的官服还给那位官兵,感谢道:“大洪谢过了!你把衣服脱给了我,自己却只身单衣。” 那官兵道:“不必客气!兄台胆识过人,在下实为钦佩!” 古振江看大洪穿好了衣褂,这才渐渐松了口气,埋怨道:“看到你钻入江中,我的心都纠到嗓子眼了!” 大洪憨笑道:“当时情况紧急,没来的及说!” 落水男子抱拳道:“多谢壮士舍身相救!不知道壮士何方人士?尊姓大名?” “在下漕大洪,家住清江浦。” 落水男子道:“漕壮士仪表堂堂,眉宇间更是彰显英雄气概!为何不参加湘军?一来可以报效国家!二来可以光宗耀祖!” 大洪拱手道:“大人,我习惯了这自由自在的生活,军政生活不适合在下!” 落水男子惋惜道:“可惜了!可惜了!君子不强人所难!”说罢从腰间解下一块翠绿色的玉佩递给大洪:“壮士,这块玉佩送给你,日后如果对军政感兴趣,把这玉佩交给长沙任何一名兵士,都可以找到我!真心的希望能早日在军帐中见到你!” “大人,那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 “大人送给你,那是你的福分,推搪什么!”一身穿盔甲的士兵嚷道。 落水男子看了那士兵一眼:“不可无礼!” 身穿盔甲的士兵连忙点头称是。 古振江走上前去,接过落水人手中的玉佩,笑着道:“他不好意思拿,我先替他拿着了。” 临近的几名士兵突然拔出腰间的钢刀,“嚓”,“嚓”……几声,几道寒光冷冷的射向古振江的脖颈。 “堂主!”,“堂主!”几名弟子忙冲上前去。 大洪双臂一拦,挡住了几名弟子。 落水男子右手一摆,“嚓”,“嚓”……几声,几名士兵收回刀刃。 古振江笑着道:“这玉佩还给你,再不还,小命可真的没了!” 落水男子盯着古振江:“壮士是?” 大洪道:“他是我的哥哥。” 落水男子道:“刚才多有得罪!” 古振江笑了笑:“大人客气了!男人之间拳脚相加,也未必伤得了和气!” 落水男子道:“这位壮士性格耿直,不拘小节,一将才也!不知对军政感兴趣否?” 古振江忙摆手道:“我们是自在松散惯了,投军?恐怕等不到上战场,就因违反什么军纪被砍头了!” 落水男子摇头道:“可惜啊!” 古振江抱拳道:“大人,我等还有要事在身,就先行告辞了!” 落水男子道:“玉佩还望漕壮士收下。” 大洪道:“多谢大人,玉佩我收下了。” “大恩不言谢!二位壮士,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木舟载着古振江、大洪等人向江中驶去。 “没看出来,你水性很好啊!早知道你水性那么好,我就不会那么担心了。”古振江一脸严肃道。 大洪笑了笑:“当时情况紧急,没来得及说,让古大哥担心了。” 古振江道:“不是担心,是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了!对了,那人是谁?谱子那么大?” “可能是一个将领吧!肯定是遭遇了很大的打击,而选择了轻生。 “我看他官不小,难道是夫人跑了?受不了刺激?” 大洪感叹道:“唯有鼓励和关爱才能治愈那万念俱灰的心灵,一念之间,天地间……” “大洪,我觉得你永远有让人读不完的故事!” 大洪淡淡道:“当时娘和我在最绝望无助时,如果不是村里人给的鼓励和关爱,我们娘俩肯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古振江点头道:“我又学到一点,做人要多做些雪中送炭之事。” “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这玉佩一摸就知道是块上等的和田玉”又把玉佩递给了大洪:“上刻的是什么字?” 大洪接过玉佩:“刻了个‘曾’字。” “‘曾’?字” 大洪猜测道:“或许是他的姓吧。” “曾将军?” “堂主,请上船。”古振江、大洪和几名弟子顺着云梯登上了船板。 船队继续向长沙驶去……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三十日,约定交米期限的第十三天,船队离开石码头已七日…… 午后的微风,把人吹的困意绵绵,不少弟子躺在甲板上呼呼而睡,而古振江和大洪顾不上休息,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船舱内讨论着即将而来的“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