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萦回的乡音 - 滨河岸边 - 叶青子
序言一
萦回的乡音 周书祥同志是我高中的同届同学。高中毕业后,我们的经历大致一样,务过农,当过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我离开了家乡,他仍在大队小学教书。 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了,去年底,他不知从哪弄到了我的手机号,给我来电话,我正好要在家乡召开一个会议,我们相约一见。 在宾馆的走道里,他急急地送我厚厚地一叠稿子,说是让我看看。 因年终工作较忙,稿子一直放在家里书房的桌子上。春节休假,我翻开了书祥同志送我阅读的、历尽艰辛的大作。 读着读着,那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那一件件曾经的往事,依稀地萦绕在我的脑际;那一个个鲜活的影子,生动地活跃在我记忆中……我怀念着年轻记忆中那莲香飘荡的静静的排湖,月光照映下潺潺流淌的洛江河! 高中毕业后,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参加农村艰苦的劳动,同壮年劳动力一起在酷暑严寒、风里雨里劳动,参加抢割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挖沟担土磨破了肩膀和手掌,经受了难以忍受的磨练。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当上民办教师,真是莫大的福气。书祥同志大胆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反映了这样一批过来人的心迹。 作品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后三年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学校往往开学一个多月学生还领不到新课本,师生们经常到田间劳动,开展勤工俭学,实行开门办学,改革考试方法――实行开卷考试,小学升初中实行“推荐选拔”,等等。这种教育状况,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段历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其教训是沉痛的。每一个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的人更是不会忘记。 在这种教育状态下诞生的民办教师,其历史命运是多元的。他们拿着生产队的工分,做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要一边教书一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边还要从事生产队的体力劳动;他们受人尊重,也被人歧视;他们自信过,也自卑过;他们有的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评上了高级教师,有的退职仍然留在农村拿着补贴或者社保,有的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远离了家乡。作品中的主人翁秦小恒最终考上了师范大学,这个结果是积极的,也是客观的,是众多考上大学的民办教师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典型,意义是深刻的,让有同样经历的人们读起来倍感亲切。 书祥同志的作品塑造了秦小恒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老实巴交、憨厚耿直、性格懦弱、淳朴而又踏实工作的青年教师。他白天教学,晚上还要在夜校上课;填写学生成绩单,别人摸摸脑壳一会儿就填完了,而他却实实在在地填写了几个小时;班里的勤工俭学收入和付出表,清清楚楚,都有学生们参与和证明;有的老师请假,安排代课多是首先派他,他欣然接受……他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懈怠。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他勇敢地救了两个落水儿童,非常体谅儿童的家长,并甘做无名英雄。他肯于帮助同志,又勇挑重担。还有能忍受委屈,不计较与同志的得失恩怨。 作品描写了秦小恒这个农村青年在文革中的困境。他同所有青年一样,富有理想,对人生充满希望,憧憬着辉煌的前景。他想当解放军,想充实财贸战线,想读中师,甚至幻想“被推荐”上大学……但事实上所有机会都与他无缘,希望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地破灭。尽管他勤勤恳恳地工作,用工作的成绩来求上进,但他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而是被束缚在生产大队这个无形的“围成”中。虽然文革一结束秦小恒就考上了大学,但他并不高兴,因为他失去了最心爱的人,是怀着揪心的悲痛和永久的牵挂走进大学的。这样一批年轻人的痛苦和遗憾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但他们仍在努力着。 作品在塑造秦小恒这个民办教师典型形象的同时,重点描写了秦小恒与李佳晶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他们从小在一个生产队长大,从幼年、少年到青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一直在一起,真可谓青梅竹马,十年同窗,感情甚笃。虽然他们的家庭地位悬殊,但父亲是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李佳晶仍然深爱着秦小恒。李佳晶的父亲在自己身处逆境时,要女儿佳晶嫁给县委常委的儿子,用婚姻来保住自己的官位,但遭到佳晶严辞拒绝。这种朴素的爱是纯真的。然而,大队书记的儿子、供销社采购员陈永旺也爱慕着李佳晶,在多次托人说媒无果的情况下,采取了许多攻心战,演出了两次“英雄救美”,后一次则是在湍急的流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她,蒙蔽了李佳晶。李佳晶在当时周边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完全不能自已”,竟含糊地与陈永旺拿了结婚证,尽管悲伤的眼泪簌簌地落在结婚证上。当后来真相大白时,她虽两次以死抗争,却还是没能退婚,并在昏迷中被抬上了陈永旺的婚床,这种爱情悲剧,在当时的农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我不懂创作,但我感受到了书祥同志的勤奋与执着。他1974年8月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1985年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获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事了三十八年的语文教学。他边教书边学习,曾在沔阳师范学校函授学习了三年,在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学习了四年。 为了写作,他做出了许多努力和牺牲。且在退休之年,他把这叠稿子送到了出版社,我佩服他的胆量与勇气。 书祥同志执意要我为书的出版作序,我无力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评价,但读完这叠稿子,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朴实无华的浓郁乡音,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 随意写了一点读后感,实有不妥,请书祥同志和读者予以谅解。 高金章 2012年春于武昌水果湖
本书重点写了一对情侣与一对姐弟之间的恋爱争斗大战,这四人中演出了离奇、可悲可泣的“六角恋”爱情争斗剧。也写文革时农村教学实况,意在教育青少年珍惜宝贵青春,争分夺秒学文化知识 。也反映了七十年代农村青年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