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滨河岸边 - 叶青子
后记 这部20万字的小说,我从构思、写提纲、写初稿,一直到初稿完成、修改文稿,全部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在修改和出版中,我得到了在省委工作的我的老同学高金章主任和湖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胡普清调研员及湖北人民出版社左泽荣编审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得到了仙桃市政协刘裕光副主席和政协学习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饶超美主任、苏林副主任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得到了仙桃市教育局彭中才局长、徐红兵副局长、秦治华主席等局领导及教育科学研究所舒振春所长和教育局勤办许先进副主任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得到了仙桃市毛嘴高中刘名金校长、胡修勤副校长、郑爱军副校长、宋明炎副校长等领导及全体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大力支持;得到了仙桃市十几个教育办及近十所市直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仙桃市剅河镇范关小学肖红武校长、左克文副校长以及何同弘、徐又才、华远成、左泽新、周家洋等老师和该校原教师廖炎堂、伍贵珍、周爱清、吴朝金等同志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还得到了吾子周华和吾女别丽在创作中很大的支持。在此,我特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还感谢张书成、范新秋两先生在小说修改中给予我的热心帮助! 同时,还对为我小说出版而赞助的湖北省襄阳市吉祥天饮食娱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建辉(总经理)表示真诚的感谢! 最后,我要郑重声明一点,虽然本小说基本反映文革后期即粉碎“四renbang”以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但大体是虚构,所有人物全是虚构。如与本小说某些内容偶有雷同者,那纯属巧合,不要对号入座,以免发生曲解和误会。 周书祥 2012年3月 附 关于长篇小说《滨河岸边》的有关评论 (此书2012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小说是一部70年代可歌可泣的恋爱悲剧。青年民办教师秦小恒与高中同学李佳晶是一对青梅竹马、十年同窗的生死恋人。另一个有地方权势的家庭里,姐姐陈爱琳和弟弟陈永旺也分别爱上了秦小恒和李佳晶,于是,在这四个人的爱情生活中,上演了一出曲折离奇的“六角恋”的爱情大战。最终,才貌双全的李佳晶在周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走投无路的背景下,被迫与恋哥秦小恒分离,上演了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似的恋爱悲剧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农村青年的困惑。文革中,由于极左,注重政治,忽视实干,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也相应落后。青年们要学习深造,不是通过文化考试升学,而是走推荐选拔之路。在农村,推荐选拔完全由生产大队支委会掌握,青年们好像处在支委会管理这个无形的围城中。即使被推荐选拔上了大学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学不好上课。因此,很多优秀青年由于受到名额的限制,很难圆自己的大学梦。秦小恒属于后一种,尽管他努力工作,力求上进,但读中师、充实财贸、参军、上大学等都与他无缘,希望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是文革结束,他才考上大学,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此小说提出了“三农问题” 。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那时农村的艰苦。科技含量较低的农业,农村的艰难,农民的贫穷。那种强体力劳动与低收入形成一种极大的反差,生产队的农民约有30%是超支户(进不到一分钱,倒欠集体的钱)。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气氛中,他们不能开展各种创造性的个体劳动,更不敢谈发家致富。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走改革开放之路,才是强国之路,才是农民的致富路。 一部生动的教育史 。《滨河岸边》真实地记录了文革时期的农村教育历史,那时只重视政治教育,严重忽视了文化知识教学,青少年学生的豆蔻年华没有得到多少知识的营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严重的损失,也是一种沉痛的教训。它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珍惜宝贵的青春,惜时如金,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