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 滨河岸边 - 叶青子
〈4章〉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放晚学了,秦小恒正在教室里召开班干部会,了解学生最近思想动态。班干部一致反映,班里有个调皮大王,是付小杰,您不在班级时,他就经常犯纪律,大家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付小猴。秦小恒郑重地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轻视他,更不能给他取绰号,我们要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要团结付小杰一道前进,要亲近他,帮助他,耐心细致地转化他,使他的言行真正符合一个革命的红小兵的要求。” 会议结束后,秦老师与班干部一同打扫教室。有的干部叫秦老师别扫,秦小恒说:“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现在学校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在任课班级每周扫一次地,我是班主任,更应带好头,我每周至少要打扫一次卫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今后,清洁值日表重新安排,将我班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轮流安排一次清洁劳动,即每天都要有一位老师参与值日学生打扫班级卫生。” 为了突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根据目前农村教育形势的需要,当然也是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要求每一个班级都要聘请一个旧社会苦大愁深的贫下中农代表作为本班的兼职教师。秦小恒聘请的是滨洲大队第八小队的老贫农胡大伯作为本班兼职教师。胡大伯中等身材,头发斑白,浓黑的眉毛,两眼明亮,颧骨高高地隆起,一副精神矍铄的样子。他经常给学生们讲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即上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胡大伯虽说目不识丁,但讲起话来声洪嗓大,尽管有时话语中参和些“啊――呃――”之类的拖语,但基本算得上滔滔不绝。有一天,所有教师都到公社开会,听“开门办学”的专题经验介绍,而且上级要求学校不能放学,一律由各班的兼职教师代课。胡大伯理所当然的一早就来到学校,由以前的“兼职教师”升级而成了今日上课一整天的“专职教师”,他从从容容地走向讲台,清了清嗓子,叫学生们要好好遵守纪律,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红小兵。然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读毛主席的语录,他则右手捏一根长长的竹条,背着手在课桌间的走道里趟来趟去,竹条尖在身后的地上拖着,就像一根细长而威风的尾巴,拖出“咝咝”的响声。如哪位学生不动嘴,他就用弯曲的左手背敲敲桌子,并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其样子其威严胜过学校的老师。朗朗书声过后,胡老师就让学生抄写刚才朗读的毛主席语录,还要交抄写的作业。两节课就在一动一静的过程中熬过去了。第三节课的上课铃响了,胡老师便开始了讲课,他说: “同学们,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一定要读毛主席的书,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念念不忙(忘)该(阶)级斗争,要将萌(无)产该(阶)级门(文)化大革命进行到蔸(底)……该(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接着便开始讲述那些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大概是学生们听腻了的缘故吧,他们开始讲小话了,渐渐地,叽哩哇啦的声音淹没了胡老师沾着唾沫的忆苦思甜,任凭胡老师怎样“教育”,学生们竟像无老师一般下位了,还互相逗了起来。胡老师的尊严受到了顽皮的学生们的亵渎,恼怒地拿起竹条子猛敲桌子,将桌面上的粉笔灰震得飞了起来,并圆瞪着眼睛,恶狠狠地说: “你们这些小杂种们注意,给老子听好了,老子不比你们的秦老师,怕搞什么‘师道尊严’,老子今日要揍你们这调皮捣蛋的家伙,看老子怕不怕鬼!”说着,便高高地举起了竹条子,做出要打的样子。听说要挨揍,学生们呼啦啦都下了位,像一群受惊吓的鸡,四下散开。有的冲出教室,有的来不及就从座位旁断了木窗条的窗户口跳了出去,直把刚才还是无比“威严”的胡老师弄得哭笑不得。绝大部分学生都冲出了教室,只有几个不知是跑慢了还是遵守纪律的学生在教室里,恐惧地望着胡老师。胡老师收敛了威严的脸,无可奈何地笑着说: “你们几个真好,真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我现在给你们一个任务,叫他们都给我进来,我不会打他们的,进来早的要表扬,进来最迟的要批评。” 然而,从笼子里跑出去的且又受了惊吓的鸡是难以唤回的,好不容易唤回一部分进教室,下课铃声响了。几个兼职教师聚在一起,都是一脸的沮丧,胡大伯对另几个大伯说: “秦老师们在公社里听‘开门办学’的经验介绍,我老子也搞了一堂‘开门教学’,这小杂种们还真不好教呢!”言语中显然充满着自嘲。 “鸭子都含得到鱼,还要鹭鸶干嘛?我们只不过是引他们玩玩,混混时间,何必那么认真呢。” …… 几个兼职教师经过了简短而精要的经验交流,终于形成了共识:只要学生娃们在教室里玩得开心,不出外,不出事,就行了。 毋庸置疑,目不识丁的贫农大伯上文化课只是临时的需要,起到混混场子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好与坏是无人追究的。然而,生产劳动的知识教学他们还是胜任的,师生们不仅学他们的生产劳动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他们不畏劳苦、战天斗地的精神。各班老师时常与兼职教师一道带领学生们摘棉花、扯稗草、捉虫等。 刚入秋天的下午还是炎热的,农民们把它叫着秋老虎。同学们带着帽子,背着空书包,排着队,一边前进,一边唱着嘹亮的歌―― “ 叛徒林贼、孔老二,都是坏东西。 嘴里喊‘仁义’,肚里藏诡计。 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 ……” 歌声在狭窄的乡街上空飘荡,歌声飘向白茫茫的棉田。远远望去,棉田里像下了一场雪,又像巨大的白布覆盖在旷野上。晴朗的天空飘着几团白云,像雪山、像棉团、像卧狮,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它们好像特意赶来与棉花赛美,俯瞰着雪白耀眼的棉田,迟迟不愿离去,大概自知赛不过,妒忌地撒下阴沉沉的黑影,又用这黑影将广阔的棉田涂抹一遍,但终究遮不住这无边的雪白,只好悻悻地远飘了。 同学们分四列拥挤在棉田前的小道上,两位老师站在队列前,秦小恒整理好队形,然后请胡大伯讲话。胡大伯扯了扯头顶上的旧草帽,咳嗽了几声,便开始了谆谆教导: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今天冒着秋老虎的炎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捡棉花,我代表广大的贫下中农热烈欢迎你们。你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劳动人民要知识化。’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教导我们,‘干部要学会十个指甲(头)弹钢琴……’我呐――是不会弹钢琴的,但是我的这十个指甲很会捡棉花,捡起棉花来可以双手开弓,十个手指甲同时抓起棉花,而且不留半眼子,每一朵都要捡干净……” 激昂的语言里伴着纷飞的唾沫,前排的学生时不时的用手擦掉飞到脸上的唾沫星子。亲切的教导终于结束,同学们像鸭子似的钻进棉田,开始按胡大伯的教导劳动了。劳动中,秦小恒有意与付小杰在一起摘棉花。 “小杰同学,热不热?”秦小恒关切地问。 “真热,热得汗都浃背了!” 小杰边捡棉花边望了望老师。 “是‘汗流浃背’,不是‘汗都浃背’,用词要准确 ,不能生造词语。” 秦小恒边说边看着付小杰的书包,那书包渐渐鼓起来了,小杰也显出得意的样子,而后面的棉枝上还有些漏摘的棉花。这时,从后面传来了胡大伯的教导: “这一位小同学,怎么捡漏了棉花,要是下雨,这不就糟蹋了吗?我们要爱惜劳动人民的血汗……” 说着说着,胡大伯靠近了付小杰,对他左瞧瞧,右看看,仿佛记起来了什么,然后附在秦小恒的耳边说: “秦老师,这一位小家伙挺调皮的,那天,你们到公社听‘开门办学’的经验介绍,我在你班上课,就是他带头调皮,我假装用竹条子抽他,他就跳到窗台上,从断了窗条的缝里钻出去了。”说完,现出余怒未息的样子。 秦小恒笑了笑说:“是您才敢用竹条子打他们,要是我,是绝对不敢的。” “那为啥?”胡大伯其实也知道其中的原因,还是故意问他。 “这是师道尊严,是犯了大忌。别说打,就连罚站、批评学生时声音大了点都不允许呢。” “嘿嘿,你们搞得神乎其神,我才不怕哩,我还是信奉古人所说的‘不打不成人,打了成高人。’的训条,这调皮老,不给点颜色他看,是教不好的。” “您或许还不知道呢,去年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出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胡大伯惊讶地问。 “马振扶中学初二(一)班一女生因厌学及另外一些原因,在期末外语科考试后跳进水库自杀。为此事,本班班主任杨天成、学校校长罗长奇被逮捕入狱。您说,我们当老师的不格外小心能行吗?” “还真有这么严重……要是那天这小家伙有什么情况,我这把老骨头不就……”说完嘿嘿冷笑了几声。 劳动结束后,几位生产队社员用板车拉着满载的棉花尾随着同学们收工,旷野上又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 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 …… 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秦小恒指导同学们写作文――《摘棉花》,他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 时间―― …… 天气―― …… 地点―― …… 人物―― …… 事情―― 起因、经过、结尾。 其中“经过”要详细,是重点。 …… 在板书中,他总是拣笔盒中的粉笔头写字,生怕浪费了。这一举动,却恼了付小杰,在小杰看来,这粉笔头是自己的专利,秦老师不该享有。原先的粉笔头都是小杰包干了的,他可以偷偷地拿去到处写写画画,还可以把它作投掷武器。自从来了秦老师后,他极少得到粉笔头了,气呼呼的他,心里总盘算着怎么样出出这口气。 翌日上课,秦小恒发现笔盒中的粉笔头格外多,似乎不是写字后剩下的,他虽心里纳闷,但没引起太大注意。其他老师上课时也发现此种情况,大家都认为好像是有人故意折断的。后来,王校长也听说了此事,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便找秦小恒谈话: “秦老师,听说你班有学生将好好的粉笔故意掰断,老师们上课常常写粉笔头,这到底是咋回事?” “王校长,可能有这回事,不知是我得罪了学生,还是其他原因,也不知是哪位学生搞的恶作剧,平时又抓不住人……我看能不能这样,今后讲桌上不放盒装的粉笔,老师上课时自带粉笔,下课后将多余的粉笔带回。” “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我们不能因噎而废食,怕老鹰连鸡娃子都不喂,一个教学经历不长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还没有树立威信。平时工作要细心,要明察秋毫,在班级要培养好干部,有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防微杜渐,才不会出大乱子。另外,老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只是用语言、而且还要用行动来感化他们。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简单的,也不会一帆风顺。要多动脑筋,要循循善诱,切忌简单粗暴。只要心诚,我们是会感动学生这群上帝的。”王校长临走时,给了他几本书:《班主任工作》、《湖北教育》、《福建教育》,并说,“要好好读读,它们会教给你方法的。” 翌日晚学后,秦小恒找付小杰谈话,询问他的学习及家庭情况,谈话自然引入到粉笔头和勤俭节约的问题。 “付小杰,你这件衣服虽然旧了不要紧,但胳膊下面撕裂了一条缝,而且还掉了一粒扣子,虽说我们讲勤俭节约,讲艰苦朴素,但也要讲究整洁,连补丁也要讲究整齐。”秦小恒说着,下意思地看了看自己两膝盖上的整齐的补丁。付小杰也仔细地瞧着老师膝盖上的补丁,一种平时的疑问又在脑海中冒出来了,他大胆地问: “老师,那天您洗衣后晒衣服时,是把裤子翻过来晒的,我怎么只看见一边是破的,另一边是好的,而今天您这裤子怎么是两个膝盖都有补丁?” 这一问不打紧,直把秦老师问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但他马上冷静下来:“老师有两条这样的补丁裤子,所以你误会了。” 付小杰心中还是有疑问的,未必老师只洗那条一个补丁的裤子,而没有洗这两个补丁的裤子?但他确实不好再问,只把这一新问题放在心里了。 秦小恒心中也很不安,这小家伙虽说平时挺调皮,但还心细得很,连老师的这点小秘密都发现了,今后什么事都要谨慎,不要让这帮小家伙翻了老师的袋子……今后洗裤子要晒正面,切记切记……他毕竟是老师,有说话的主动权,连忙将话题引开: “付小杰,你怎么不叫你妈给你补一补,或者换一件新的?” “家里没钱,开学时的三元学费都还是到生产队借支的,爸爸妈妈整天在生产队里劳动,哪有时间管我们,恐怕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呢!” “你的爸妈非常辛苦啊,唐代诗人李绅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珍惜劳动果实啊!要节约,不要浪费,要听毛主席的话,‘节约闹革命’。我这里有针线盒,来,我给你缝一缝。” 他拿出针线,叫付小杰脱下外套,翻过来,不用补丁,直接用线将破处缝起来,一边缝一边对他进行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比方说,收割稻谷要颗粒归仓,摘棉花要朵朵归库,剩下的粉笔头也可以写几个字,不能随便扔掉,更不能将好好的粉笔故意掰断。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将粉笔头拿走,更不能拿去乱写乱画,要学雷锋叔叔,多做好事,为人民服务……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大胆承认错误,改了就好,如同脸上的脏物一样,洗了就干净了。” 不知是说话走了神,还是本身缝线的笨挫,突然,右手的针刺进了左手的大拇指,一滴殷红的血冒了出来。望着老师手中的血,付小杰想到了自己偷粉笔头、掰断好粉笔的行为,内心无不惭愧。他低下头,在痛苦地反思着……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他哽咽着,脸上显出懊悔的神色。 “错了什么?有什么对不起老师?” “那粉笔头,是我……都是我……”他惭愧地耷拉着脑袋,向老师承认了自己拿粉笔头、掰断好粉笔的错误。并向老师保证,以后要学雷锋做好事,再不搞恶作剧了。 秦小恒对他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并对他进行了鼓励。 针对付小杰的错误和思想转变,秦小恒在班上对同学们进行了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他还大胆地教学生学习了《锄禾》这首李绅所写的唐诗,因为这本身就是突出政治,结合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不是‘智育第一’,万一有人无线上纲,说是道非,他有充分的理由回答。除此之外,他还教学生唱会了一首《勤俭歌》: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不管是一寸钢,(哎嗨)还是一尺布, 一粒米、一文钱, 咱们要用的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 不能一日烧。 ……
本书重点写了一对情侣与一对姐弟之间的恋爱争斗大战,这四人中演出了离奇、可悲可泣的“六角恋”爱情争斗剧。也写文革时农村教学实况,意在教育青少年珍惜宝贵青春,争分夺秒学文化知识 。也反映了七十年代农村青年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