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当年的案子 - 致命书评 - 折夕
“也许刚开始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可是大多人的讨论还有他家里的情况,都让张永明意识到自己也许骨子里就是一个恶魔。”
心理医生说完这些话之后两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云南这个事情离开之后,顾池就和闵建雄成为了朋友,他从心里就敬佩法医,很多案子有他们的帮助他们也才会破的这么快。
两个人也会经常在一起聊天,谈论他们之前破过的奇案。
这天,两个人在警局将所有的关于案子的情况交接清楚,得知两个人同时第二天的飞机,他们就提出要出去喝几杯,聊聊天,下次见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闵建雄得知顾池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各地跑去经历很多的命案,闵建雄特别的惊奇,心里更加佩服面前这个年轻人。
“你比我想的还要优秀。”闵建雄发自内心的看着顾池说道。
“你说到张永明的事情,我就想到了我曾经遇到的一个案子。”闵建雄喝了一口酒,看着顾池缓慢的说道,他工作了一辈子,在法医届也算是小小的有名气,经历的案子太多太多了,但是在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也就那么几件。
听见闵建雄提起案子,顾池顿时来了兴趣,他喜欢听这种事情,他觉得经历的事情要有趣的很多,更何况还是他崇拜的人。
“恶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像白宝山这种,一生之中杀死22人,伤15人,杀死警察、哨兵,胆大妄为的杀人犯,在共和国成立以来,实属罕见。”
提起以前的案子,闵建雄脸上露出了一种让顾池看不透的情绪,他的眼睛看向远方,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顾池没有打断,只是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听着。
“究竟是什么样的境遇,竟造就了出如此阴险毒辣、凶残无比的恶魔?”顾池看着闵建雄想着,他不知道闵建雄口中的恶魔到底为何这么凶残。
“1958年白宝山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北京钢铁公司的职工。”
“1960年,白宝山2岁父亲病逝,母亲生活艰难,将白宝山送到老家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随后母亲改嫁。”
“白宝山出生在新中国经济最差的三年灾害时期,由于天灾,加上“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人祸,国内的粮食产量甚至比不上解放前,全国人民都在忍受饥饿,甚至连树皮和草根都不够吃。”
提起当时的年代,闵建雄叹了一口气,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自然和现在没法比。
顾池虽然没有这么经历过那种时候,但是在网上看到不少和那个时代的事情,他能想象出来。
“白宝山的父母虽然只是北京普通的职工,但也算是条件较好的城镇“非农”身份,但那几年城市农村都不好过。”
“白宝山的父亲在其2岁时病死,很难说跟1961年生活环境极差没有关系,而母亲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嫁,并把他送到老家河北农村。”
据官方统计:1961年北京市人均肉食消费量是8两半(全年),是有史以来北京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一年,但仍远远高于其他兄弟省市(统计数字见《北京副食品商业志》2002年版)。
根据闵建雄的话,顾池突然想到自己在杂志上看到的关于当时嗯数据,足以见到他们当时生活的有多困难,真的是所有的吃不饱穿不暖。
“吃都吃不饱,在死亡线上挣扎,父母又不在身边,13岁之前的白宝山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绞尽脑汁、使用一切手段生存是白宝山那个时期的常态,小偷小摸习惯的养成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到这里,闵建雄叹了一口气,白宝山成为那个样子和当时的环境还有家里的情况脱不开关系。
“当成长到上小学的年纪,他还在农村打流,精神层面一片空白,哪怕那个时代是又红又专思想教育的巅峰时期,也与其无关。”
“白宝山母亲改嫁后,条件一旦能够支持,就将白宝山从河北老家接回,到北京上学,可惜这时白宝山已经13岁,却不得不以上初中的年龄上小学一年级。”
“小孩子这个阶段长得特别快,13岁的白宝山已经比7岁的同学高出半身,这种情况下,白宝山被迫接受来自外界的鄙夷的目光,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断断续续上了两年后,白宝山辍学了,也就是说,白宝山只是勉强接受了小学二年级的教育。”
“白宝山童年、少年时特殊的成长经历,对白宝山的人生观、性格、不良习惯的形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而白宝山的母亲,也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普通妇女,她尽了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白宝山一生泯灭人性,可能唯一尊重和在乎的,就是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