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兄妹识大义 皇帝纳新妃 - 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 - 文苑新兵
第103章 兄妹识大义 皇帝纳新妃
(135)
事隔数天,仍在犹豫不决彷徨迟疑中的袁小姐,突兀收到义兄崇焕从辽东宁边前线发回的书信。义兄在信中除了简叙对义妹和父母间亲情之外,其大量篇幅仍是抒发自己忠君爱国,誓死保卫边疆的信念和决心。正谓看了这封信,袁小姐多年来被一己私情所蒙蔽的心灵,似突兀间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人当即豁亮清爽。
让她极为客观地认识到:义兄崇焕之所以为当今皇上重视,在重多资深功高文臣武将中,独选其担当御金保边重任,除了他熟知兵法,精通战略战术的指挥能力之外,更重要一点是他独具堪负重任的将帅胸怀和风度。若向更细处思索:自己之所以凭多年来,一直深爱着这位义兄,即便爹娘拦阻,街坊非议,当事人淡情拒绝,却仍矢志不移?是他袁崇焕长得帅?一个面容粗犷,身不足五尺,小个子广东人,算是什么好形象?是他感情细腻怜香惜玉?此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自欺欺人,自己所爱不正是对方那,博大胸怀高风亮节和男子汉气概风度吗?
记得哪本读过的文章中说过,“若爱一个人,就应想他所想,助其所愿;而非不顾一切得到他”。既有父母干予,街坊非议,本人拒辞在前;又有道长测算“义兄战场安全,胜利凯旋,及恋情如愿,缔结连理;福无双至,二者仅选其一”在后,只要自己所爱之人安全,自己又有何儿女私情不能牺牲?有多少个人恩怨不能舍弃?更何况据义兄信中透露:当今皇上为充实后宫,繁衍子嗣;亦为安抚边将,巩固帅心,有意与其结亲,将家妹选宫纳妃。早听说当今皇上是个“胸怀高远,励精图治的有道明君”。自己若果能入宫封妃,既遂了义兄报君知遇之恩心愿,亦有了自己归宿-----
思虑到此的袁小姐晓娉,多日来郁闷的心结,随便自动解开。
又是数日之后,在袁崇焕兄妹蜗居的民宅。大内总管御前秉笔太监安晓元,再次奉命前来,传达当今皇贵妃口谕:特邀新兵部尚书、抚辽大将军袁崇焕舍妹袁晓娉小姐,前来大内毓庆宫作客。正谓皇贵妃徐如玉,自大明自开国以来,破例屈尊特邀一平民女子莅宫作客,并以平等姿态同其促膝畅谈,不仅成就了一桩夫贤妻爱的美满婚姻,充实了崇祯朝后宫,繁衍了皇家子嗣,为南明养育了后继皇帝;亦为明史平添了一段旷世佳话。
亦就是此次奉皇贵妃口谕,应邀赴毓庆宫同尊贵的皇贵妃促膝谈心,使将军之妹、平民女子袁晓娉,在受宠若惊的同时,思想上亦受到刻骨铭心的震颤:在她生平的读史和塾师父亲所讲,历代皇宫大内,充满着皇子争储,后宫争位的相互残杀血腥味,让她想便怯怕,听便恐惧;更从未想过身陷其中。但现时耳闻目睹,徐如玉,一位王府千金,皇宫贵妃,自己不仅为君为国舍弃生育,却还倾力为夫皇选女封妃。这是多么博大胸怀,多崇高的风范节义!
正为此点,更坚定了袁晓娉奉旨入宫嫁予当今皇上的思想。女方思想做通,便已水到渠成,选女纳妃的圣旨既已颁布,接下来便是迎娶新人大典-----
宫墙外再次值更梆敲报时,看窗纸已隐隐泛白,大约距天明不远,崇祯帝在乾清宫侧室龙床上翻了个身,才舒心地甜然睡去-----
次日上午,例行早朝一罢,便遵皇上旨意,按内务府安排,自新皇登基后,首次迎娶新妃盛典正式举行。据当时野史记载,那一天,光代表新妃娘家人:内阁兵部,辽、广二东巡抚衙门,便出动送亲队伍千人;快马百匹,暖轿20顶;另有各色车辆不等。反正偌大的北京城,喜看皇家娶亲热闹的,再次造成万人巷空------
崇祯帝询问袁崇焕的话音刚落,还未等到对方做出正面回答,司礼监秉笔太监安晓元,不知是什么时间突兀出现在面前,当即朗声呼道:“皇上有旨,袁崇焕听宣。”袁崇焕闻听先是一愣,随便跪拜在地听宣。安公公于是便展开手中圣旨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时东北辽边,番金屡犯吾境,扰吾边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骚吾大明朝廷,上下人心不宁;更阻中兴大业,不能顺利进行。此谓国之大患,致朕忧心忡忡。崇焕国之栋梁,切望为朕分忧。特授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同兼蓟辽督登津军务。望卿不负朕望,勇挑戎边重任,官兵上下一心,确保边境安宁。钦此。大明崇祯二年春月某日。”
“边臣袁崇焕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当即叩头领旨谢恩。
“袁爱卿快快请起,赐座。”崇祯当即缓声命道。“朕还有事同卿共议。”于是,袁崇焕称谢后便站起一旁坐了。
后世史家在评议到嗣后因金军破边,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却将明军的大败,完全归罪于袁崇焕,说他“当初接受戎边任务时,就居功骄傲,自不量力;建功心切,主动请缨。嗣后兵败,祸国殃民,罪遭寸磔,咎由自取。”
这些罪名,也许只有“自不量力”一罪,还稍接近事实;而“主动请缨”及“咎由自取”两说,则全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当代公安战线有句成语叫“别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意为英雄连命都丢了,再对其说三道四就太不公平,太不负责,亦太没人性了。
实际上,无须让人出庭作证,若认真考察一下当时背景,便可一清二楚。先不说崇祯帝自己倒是“急欲中兴,建功心切”,遮盖了他的双目;恰又巧遇当日一连三次“边境战急报”,更迷乱了他的心性;这才造成病急乱投医。他宣召袁崇焕共议平辽大事,刚摆明了任务,说了打算,还没等对方回话,便当场宣布任职诏书;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当然,袁崇焕自己,才因胜战,却被先帝熹宗听信权奸魏忠贤谗言,有功不赏却被闲置;而今新皇却将自己视为知己,宣召进宫共商边事;奈因前后一冷一热反差太大,让一个毕竟还少社会经验的青年军人,不能不在受宠若惊的心境下,为报君恩,明知前有无限险情,亦违心地接受重任,冒险前冲,最终因连遭朝廷中,腐败昏慵之辈左右肘,先欠兵饷,削弱战斗力,后遭援兵不到,致使孤军作战,节节溃退,终至兵败,覆水难收。后崇祯又中敌“反间计”,疑其通敌,先送大狱,后遭寸磔。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