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住房,老子拼了(1) - 玉碎 - 川人守一
早在80年代初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时,全中国最突出,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
住房问题
50年代,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目标,政府以英雄主义的豪情,提出了一个“三年超英赶美”——现在看起来很滑稽的口号,可是在那时却是非常认真的热情洋溢的行动,在钱学森,郭沫若等大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全中国人民硬是眼睁睁放下了由于抗日战争加国共战争对城市的破坏而急需的大规模建设,放下20多年多年战争老百姓的住房,吃饭,穿衣问题亟待解决,放下了所有的民生大事,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
为了达到这个以战争为核心的目标,重视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是必然的政策,一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只能闪开,让路。
中央一声令下,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在全国铺开,“钢铁元帅”挂帅,升帐,全国人民齐声响应,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小高炉”在政府的机关大院里,人家户小院里,居民住宅的过道上,农村的田野里,晒坝上,校园里,遍地开花。。。
为提高钢产量,每个老百姓能做什么呢?有人异想天开地提倡,全民立即响应,家家户户把凡是与“铁”能沾上边的东西都上交了,从冬天烤火的火盆,铁夹,铁盒。。。到小孩玩的铁环,铁钩。。。扒下墙上的铁钉。。。垃圾堆里找到的破铁铲。。。挖地三尺找到的锈铁锅。。。
头脑发热的中国人,为了争先进,当模范,把由于当时轻工业落后,家家户户本来就十分缺乏,珍贵的生活日用品都敲锣打鼓送去“炼钢”了。。。
肯定会有人疑问:
“生活日用品都拿去炼了钢,炼出的钢用来干什么呢?即使打仗人也是要生活的呀?”
连小孩都觉得很荒唐。。。可是大家就那样闷在心里,没人说出来,以为“革命”的热情很可贵,谁也不能出来泄气。谁愿意当“右派”?“右倾”?落后分子呢?
另一升帐的“元帅”是粮食,因为打仗需要粮食。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深耕密植”运动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
为了高产,村里所有的树木都砍掉,烧成灰。。。撒在深耕三尺的地里做肥料。。。
那“密植”搞到后来变成一浪比一浪高的浮夸。。。单产12万斤的粮食的神话在中华大地上演!。。。很多田的稻谷在收割前被搬到一个田里。。。用这样的“密植”“样板田”来取悦上级。。。
二位大元帅升帐。。。
工,农,兵,学,商,革命知识分子们全都上了,个个勒紧裤腰带,连更熬夜“拾废铁”,不休息地在战斗小高炉前。。。拉风箱。。。抡大锤。。。
在大跃进的战鼓中,各地农村纷纷推广人民公社,一夜实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已经不再是梦想。
。。。。。。
这些拼死拼活的奋斗和轰轰烈烈的闹剧除了得到那些铺天盖地的喜报和自欺欺人的亮丽数字以外,似乎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只有草丛里到处堆满锈蚀的“毛铁”,中国大地上紧接出现的“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中国农民大量的自然减员。。。。。。
没人过问是“毛铁”还是天气惹的祸。。。
刘少奇急忙搞出“三自一包”的农村政策减缓了灾情并逐渐恢复生产的同时,政治风向也开始逆转,从“大跃进”“超英赶美”的拼命生产,拼命干的口号改变成“狠批唯生产力论”,“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类口号越喊越厉害,到1966年终于搞出了一个: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