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 诱惑 - 倾情牵挂
“怎么啦,怎么啦?”人群中有人紧着问道,这也是后面的人急于想知道的。
“那孩子趁着肥嫂没注意,给她抹花了脸!”一高个子笑着回答道。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那肥手的主人,也就是肥嫂的胖脸上有五个黑手印儿。这引起人们很响的哄笑声。
此时,只见那肥嫂扭动着肥胖的腰肢,迈动着短而粗的双腿紧追着,似乎非要追上那孩子不可,还一边儿跑,一边儿笑骂着。
只见那孩子猫着腰钻入了人群中不见了,而那肥嫂又似乎不甘心,还跳着脚在那骂着。
看热闹的人们开始起哄,整个场面充满了黑色喜剧色彩。
“你等我把事儿办完,我找你小兔崽子家里去,坐在你家炕头上,当着你爹你娘的面去骂你!让你爹你娘在旁边儿听着!你个小兔崽子!”那肥嫂骂完了似乎还不解气,在肥胖的脸上摸了一把,在手心里吐了口吐沫,做出抹的动作。
这一举动更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那肥嫂看看根本没法追上那孩子,最后只得又说了讲几句狠话,解解气,算完事儿。
可是没料到,她刚要扭回身走开,另一个孩子的小手就又贴在了她的另外半边脸上。顿时,那张本来晒黑的胖脸就成了大花猫。
这一次更加激怒了肥嫂,她跳起脚来,高声笑骂着。
但是这一次,肥嫂没有见到是哪个孩子,骂人也找不到对象。
人们跟着更加起哄起来。
男方迎亲的那中年妇女看着这一切,并不着急,只是微笑着看着事态的发展。看到达到了一定效果,她这才适时地站出来,算是给肥嫂解围。
“行了,都别闹了,适可而止啊!”可是说是那样说,从她的手势来看,她在鼓励孩子们加紧起哄,而她还在假装拼命拦着。
也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孩子一哄而上,几只手在肥嫂的脸上乱抹起来。
看热闹的人哈哈笑着跟着起哄。整个院落充满了喧闹喜庆的氛围。
看看效果差不多了,那迎亲的中年妇女拉着肥嫂的手,在孩子们乱抹的胳膊下,猫下腰向回走,看似在回护着肥嫂。
“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肥嫂摆脱了众孩子的围追堵截后,甩掉那中年妇女的手,对她笑骂道。
“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要不然我还把你送进去?”那中年妇女打趣道,说着做出要把肥嫂向里推的动作。
“算了,我还是走吧!我可惹不起这帮小兔崽子们!”两人说说笑笑地进了堂屋。
“哥,他们为什么要那样捉弄那个送亲的伴娘啊?”琼侧起身,好奇地看着我问道。
“农村的风俗还真说不准。以前有人结婚,挨逗的只是新娘。把新娘逗恼的事儿也常有,弄得主家和客人都不高兴。捉弄伴娘这股风气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的。究竟这股风气从何时何地而起那就无从考证了!不过这种风气在我们农村愈演愈烈倒是不争的事实。通常是由到男方来帮忙的未婚小伙子们来扮演这恶作剧,有时候辈分很小的已婚男士也参与其中。这些人在男方结婚成亲这天,趁乱给伴娘把脸抹花,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增加现场的欢乐氛围,另一方面是替且悲且喜的新娘泄一下愤。他们通常预先把鞋油抹在手上,趁着伴娘不注意,给抹在脸上,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而伴娘则要追逐打闹一番。这种风气久了,要是主家婚事儿这天没有出现这种闹剧,他们反而倒觉得很没面子,也意味着这家人缺少人缘儿。所以出现这种闹剧时,主家是不好阻拦的。最后是男方迎亲的妇女佯装劝阻一番,达到效果即止!”我就我所知,给琼解释着。
“这多磕碜人啊!”琼脸上露出担心的神色。
“你放心吧,人们不会这样逗你的!”我笑着对琼说道。
琼翘了翘鼻子,拉住我的胳膊,不再说话。
这边儿在笑闹着,而表哥背着新娘径直走进了堂屋。迈过堂屋的门槛儿之后,表哥才把新娘放下地来。然后,表哥把新娘的大红盖头扯下来,搭到了门上槛上。
“为什么要把红盖头放在那儿呢?”琼依然好奇地问道。
“这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就标志着新娘已经接到家了。农村的俗礼多了,没人会问为什么,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要违反乡规民俗才是硬道理。”我尽可能解释着,琼点着头。
这边儿有人陪着肥嫂去洗脸,这一节算是消停下来。
可是这边儿刚刚稳当下来,院子里就又传来了笑闹声,甚至比刚才还要热闹。
回头看到姑父满脸涂着油彩,不过这次是红油彩,头戴一顶古代样式的官帽,帽子两边挂着彩条,上面写着:我是公公!人们嘻闹着。
姑父由一群中年男女推着向屋里走来,那份尴尬劲儿让人看着都难受。
姑父在大家的簇拥下,也不好发作,只能乖乖地听由大家摆布。气氛顿时又达到一个新的gao潮。
人们哄闹着,嬉笑着,就连做饭的大师傅也停止了手里的活儿,站在高处看热闹。
这边还在笑闹的时候,送亲的男客人们被领到了另外一间屋子。婚礼主事儿的人看到我站在院子里看热闹,上前拉住我就往男客人那屋走。
主事儿的人是表哥的一个本家哥哥,在村里担任过两任村长,他们家族的婚丧嫁娶,都是由他来主持。
在农村,红白喜事儿,都要聘请德高望重的人来主事儿,负责来客的迎来送往,婚礼的筹备,喜宴的安排等等相关的事宜。所以,大家也称这种人为总理。
“来,老弟。你是文化人儿,又有酒量,你现在去给咱陪陪客人。”婚事总理边拉着我,边说道。
“我?能行吗?”我赶紧推脱着。
“怎么不行啊?你和送亲的客人大部分都熟悉,与他们沟通一下感情,劝他们多喝点酒就行了,没什么的!快去吧!”那总理哥哥说着就把我推进了那间屋子。
只见屋子里面已经有几位表哥的长辈和本家哥哥在那陪着客人了。
大家见到我进来,因为大部分都熟悉,纷纷打着招呼,问候着。
与客人们寒暄一番之后,紧张的情绪略减。
“坐吧!”身边的一位长辈拍了拍椅子对我说道。
现在,在农村有陪客人喝酒的习惯,以示对客人尊重,也表达主家的盛情和感谢之意。
被选中来陪酒的人通常与客人的身份要对等,互相熟悉则更佳。另外就是这些人还要有酒量,为的就是能够把客人陪好。如果客人喝多了酒,说明陪客人的人有本事。反过来,来送亲的男客人们也要有身份有地位,而且更要酒量大,他们会以把陪酒的人喝多而自己不倒为荣。
所以,在这种看似和谐的场合,其实双方也在斗智斗勇,斗酒量!
劝酒的人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劝酒,而客人们则是能推则推,尽量不在这种场合丢脸为标准。多数时候以双方握手言和而告终。
坐定之后,看到丰盛的大餐开始陆续上来。
农村讲究的鸡鱼肘肉,八碟八碗样样齐全。
各式菜陆续上来之后,宴席还不能算开始。
在农村还有一个礼节,就是要筷子礼儿,也就是当菜上齐之后,由几个给上菜的年轻小伙子先不给客人上筷子,只有当客人给了红包,他们才把筷子拿出来。这种红包在当地叫筷子礼儿。
当时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当菜上齐之后,有几个小伙子来讨筷子礼儿了。因为都是熟人,大家说话也不用绕弯子。
“意思一下吧!”一位手拿筷子的小伙子对着客人说道。
送亲的客人知道他们在要红包,通常是坐着不动的,任凭你怎么说。
小伙子们看看红包拿不到手,笑了笑,带上筷子出去了。
客人们面对丰盛的宴席,没筷子是没法享用的。反正也不着急,就在那干坐着,喝水聊天。
此时双方都不着急。客人们要等着新郎新娘举行结婚仪式。在此期间,客人们没有其他事了,就是吃饭喝酒聊天。
通常宴会要持续到仪式结束,那也就是客人们该离去的时间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那群小伙子们又嬉笑着进来了。这次他们只是摊开手,一句话不说。
客人依然不理。
小伙子们看着没辙,带着筷子就要再次离去。
“看看你们这点出息!就这么点儿小破事儿都办不成!”一位接亲的长者笑谑着说道。
如果在筷子礼儿上僵持住,通常会有长者出面调停,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行了,别难为这帮小猴崽子了!”那长者对客人发了话。
客人看看差不多了,也不能老僵持着,就坡下驴,把红包掏出,送了出去。
筷子到手,双方皆大欢喜。宴席这才正式开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宾主双方因为相熟,而斗起酒来。
我因为与对方也相熟,就参与其中。
一杯一杯的酒大家向肚里灌着,同时双方也在暗中较上了劲。
这边男客宴席进行之时,女客那边就开始举行成亲仪式了。
成亲仪式男客不用参加,所以,他们可以安心喝酒。而女客则开始忙碌起来。
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拜堂成亲之时,伴娘要一直陪在身边,男方也要派出相应的女宾来陪伴。
双方女宾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收取亲戚的礼金,由新郎和新娘对半儿分,并接受亲戚的祝福。
婚礼上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即婚礼主持人,他的责任就是唱礼单。他要在婚礼开始前和主家协商着按照亲戚的远近亲疏拉出礼单,然后在婚礼上按照前后顺序点名,点到谁,谁就要上前祝福新郎新娘,并送上礼金。这个过程就叫唱礼。唱礼的时间依据亲戚的多少和气氛可长可短。
在农村,婚礼主持人可不是好干的差事,他人要机灵、诙谐,善于调节气氛,还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捉弄。
通常新郎在婚礼上不用多长时间,给直系长辈磕完头,就可以退场了,而新娘则要坚持始终。
“哥,那一幕我坐在房间就一直在隔窗关注着。那可比城市的婚礼野蛮得多啊!我当时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害怕。”琼拉着我的胳膊,抬起头看着我说道。
“为什么呢?”我赶紧问道。
“那个婚礼主持人很滑稽,他在唱礼时,一帮孩子一直在逗他,而他也和孩子们开玩笑。他每叫一个人,就会有孩子和他逗闹一番,所以仪式时断时续,甚至还有孩子时不时地用手拍打他的秃脑门儿。那新娘也没有幸免。那帮孩子们也是对新娘动手动脚啊。他们先是在新娘的头上撒花,然后趁乱在新娘身上乱摸。那胖嫂是怎么拦也拦不住。送亲的那小女孩儿更惨。有几个更坏的孩子也是在她身上乱摸啊。你说一个姑娘家怎么那么逗人家啊!那女孩极力挣扎着,可是无济于事。只见一个孩子把手伸向女孩的下身用劲摸了一把,转身就跑。那女孩被吓得放声大哭起来。男方迎亲的那中年妇女这才开始干涉,她是连骂带打总算把那帮孩子赶走了。婚礼这才又接着举行下去。想起那尴尬的一幕我至今还不寒而栗。这种恶毒的风俗早就该革除了。”琼说着这些话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愤怒。
“是啊!这种恶习在农村不但没有被革除,反而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反而在婚礼上若没人这样做,倒说明主家没有人缘了。在婚礼上恶搞的事例还多得很啊!”怕琼再担心,也不好把更恶毒的搞法解释给她听。
“你放心吧,我们成亲之时,决不让你受委屈!”捧起琼的头,心疼地说道。
“我说嫁给你了吗?”琼翘翘鼻子,妩媚地说道。
甜蜜地拥吻!
婚礼终于在嬉笑喧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姑父和姑姑带着一对新人进来敬了客人们一杯酒以示答谢。都是乡里乡亲的,多余的客气话其实也不用。
送走客人们之后,剩下来的就都是男方的亲朋好友和前来帮忙的街坊四邻了。
此时,另开宴席来招待这些人,这也是婚礼这天最后的一项内容。大家可以尽情地吃喝。
席间,主家要带着一对新人去给每桌的宾朋们敬酒,表示感谢。
敬完酒之后,宾朋们就可以开怀畅饮了,大有一番不醉不休之势。
送走客人之后,我与几位熟识的朋友又喝了几杯,叙了叙友情,方才罢休。
姑姑出来寻我时,我已微有醉态了。
“别再喝了!紫琼那丫头一直在担心你呢!”姑姑说着拉起我就走。
只好随着姑姑向屋里走去,回头对着那几位朋友醉态地挥着手。
进到屋里,看到奶奶、娘和紫琼正在和新娘还有几位亲戚在吃饭,饭桌上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氛围。
隔窗又看到了几个小脑袋在探头探脑好奇地观看。
“嫂子,你今天如愿以偿了!恭喜你啊!”走近笑面如花的新娘,借着酒劲,我逗趣地说道。
“兄弟,没喝多吧?请坐,再来点!”表嫂极力邀请着。
“好的。借着你们的喜气儿,我更不会少喝的!”我笑着说道。
“别再喝了!”娘极力劝阻。
“没事儿的,娘。今儿个高兴!”我刚要拿起酒杯给表嫂倒酒,抬头看到了紫琼嗔怪的眼神和关心的神态,不好再闹酒。
“还是你们自己吃吧!我别扫了你们大家的兴!”担心紫琼会责怪,我对着众位亲戚讪讪地说道,留下这样一句话,走向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