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兴建官学 - 权倾天下:千古一后 - 一叶style
冯太后彻底掌握了朝政。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抱负条件已经成熟。自她幼时被满门抄斩那一刻起。她的心中便对朝廷的弊政充满了痛切。冯太后意识到。虽然她大权在握。成为北魏王朝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但她若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必将遭遇到朝廷内外思想保旧的许多人的抵制。
冯太后智谋远虑。她认为要改变北魏的弊政。首先必须扭转人们的习惯观念。那些顽固的迂腐派是不可能接受她的新政的。若以高压手段强制推行新政。必然会带來许多隐患。这不利于朝政的巩固
因此。冯太后把眼光盯向上年轻一代。她认为年轻一代容易接触她的新思维。只要这批人成长起來。她的新政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冯太后意识到。要有效地施行新政。就必须培养大量人才。要扩大建立学校。冯太后的指导思想。就为北魏初立乡学。在各州各郡建立学校奠定了基础。
北魏自从道武帝开国以來。就十分重视汉文化。历代君主皆意识到。他们鲜卑族虽然龙兴于大鲜卑山。以武力东征西讨。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但毕竟鲜卑族人口少。文化底蕴也不深厚。
北魏历代皇帝意识到。要想在中原地区立足。长治久安。就必须与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汉族融合在一起。要想杀光汉族人。彻底消灭汉族文化。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就算真的把汉族人全灭了。那大魏国内还能有多少人口。早就抵御不住北方柔然和南朝刘宋了。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汉族人由于文化历史的悠久。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炎黄正统。让他们接受鲜卑文化。那几乎毫无可能。既然不能在文化上征服人口众多的汉族。英明的北魏皇帝就作出了决策。把鲜卑族融入汉族之中。时间久了。沒有鲜卑汉族之分。人口众多的汉族人也就自然而然能接受本为少数民族的鲜卑贵族的统治。Www。。com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刚刚起兵征讨四方。还沒有正式开国前就高瞻远瞩。建立了太学。至北魏王朝建立。道武帝迁都到平城。在平城建立了宫殿。第二年就下令把太学搬到平城。并扩建了太学规模。招了三千好学之士。
平城人口稀少。禁宫中主要有皇帝、后妃、太监、宫女们。这一群人也只不过上千。然后就是负责保护京师的宿卫御林军。Www。。com有万多人。全由拓跋氏子弟组成。除了这些核心外。还有千余统治全国的文武百官。
除了普通百姓。在朝廷的核心组成中。三千太学生就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人群。北魏开国皇帝很有远见。十分重视太学。令各皇子从小就必须在太学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道武帝的长子。即后來的明元帝拓跋嗣从小就好学。礼爱儒生。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明元帝的儿子世祖太武帝更是青出于蓝。学问超过了道武帝和明元帝。
太武帝拓跋焘不满意汉字的多义多音情况。认为经过历代文人流传。歪曲了这些治安原本的面貌。于是。太武帝便自己造了一千多汉字。至少对文字的研究。表明了太武帝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因此。在太武帝后。除了京师有太学外。逐步开始尝试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这一举措极得人心。为汉人广为称赞。
冯太后临朝称制。顺利开局。她更是着眼长远。要在各个州郡建立官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在各个州郡建立官学。直接受到地方上官员的领导。朝廷拨给的饷银。极容易成为贪腐官员的目标。她深知国家治理好坏。Www。。com关键在吏治是否清明。官学的顺利建设。也离开不开清明的吏治。
因此冯太后决心给大魏朝文武百官树立做官的榜样。她心中的最佳人选。当然非高允莫属。当年她初为太后。禁宫养伤之时。就和献文帝拓跋弘率百官亲登高府府弟。让百官目赌身为朝廷重臣的高允是如何清贫廉洁。为此。太后还亲口称高允为‘令公’。献文帝更是降诏树高允为‘百官楷模。Www。。com
在乙浑被诛后。一起在暗中起到稳定朝政的高允得到了冯太后的高度称赞。当着文武百官之面。“引允禁中。参决大策”。
冯太后起用高允。是经过充分深思熟虑的。因为她认为。树高允为榜样。不会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争议。这是因为高允有三个突出的优点:
高允第一优点是正直不阿:历代皇帝认为。当臣子的。除了才能外。最重要的品格是坚持真理。高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