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还原同安王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弘毅知难
其实对于图海的“突兀”表现,目前为止,至少有两个人明白了他的真实意图――一位是弘毅,自不必说;还有一位,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福临了。
若不是玄烨反应快,给了一个平缓的台阶,福临还真不知道拿图海这个自己的亲信近臣如何是好。但就是因为儿子的“正确”反应,却也同时给了福临一个突然而至的警示――自己幼年即位,少年亲政,主政的日子还长着呢,可作为自己近臣的图海,却如此劳力费心的开始攀附年仅两岁的皇二子,其中的隐忧可想而知。
福临酷爱读史,自然明白一国不可二主的浅显道理,更清楚知道历史中那些血粼粼的父子猜忌、骨肉相残的血的教训!越是玄烨如此卓越,就越是问题和麻烦!图海已经“心怀二志”了,自己该当如何?也不能说图海做得不对,玄烨的确堪为神奇,说不定将来自己的最后一道圣旨就是给他的!但,所谓‘树大招风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太早表露心机就会有不测风云!看来,将来有机会,就可以好好整饬一下和图海一样动了心思的大臣们。办法嘛,史书上都有现成的!那就是‘父弃而子用’!找个机会给你废了,要是真心忠君,自然耐得住寂寞;要是果有奇才,新君即位,自然任用如常!
“好!玄烨、图海所言甚合朕意,折库讷,你可记下了?”福临打定主意,开口说话。
“奴才记下了。”折库讷作为“会议秘书”那绝对尽职尽责。
“谢皇上!奴才还以为,同安王郑芝龙当年与我大清里应外合。调度其所辖兵丁,巧妙部署,看似重兵把守,实则门户大开,这才让博洛亲王得以大举入闽。从中可以看出。同安王作为海商,其成就昭然可见。作为战将,他也颇具能力,确需我朝圣主善加任用,才能人尽其才。但其在隆武伪政高官得坐却不得人心,足见其政略谋才实属平平。既然如此。皇上可以放心大用之……”
图海似乎是受到了鼓励,想着进一步为弘毅的大策添砖加瓦、雪中送炭!未曾料到的是,福临打断了他的说辞。
“图海,你虽然说的在理,却失之鲁莽。大清军功,历来赏罚分明。你不要忘了。即使是睿亲王执政,皇帝却还是朕的!那些封赏,也是朕知道了的!你唐突发作,是要置朕于何地?”
福临更“唐突”的发作了一下,语气很平和,态度却很坚定。
“奴才……奴才知罪!”
图海落了个心惊肉跳,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好好褒奖一番。没成想是这个结论!于是也不用起身了,直接跪在那里认错。
“嗯!罚扣你一年薪俸,好好反思!首崇满洲,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落在处处件件,大清的兵威,万世不疑!如若再犯,定不轻饶!”
“奴才领旨谢恩!”
一旁的弘毅,眼瞅着新近“辅佐”自己的图海被明明白白训斥一番,却自以为弄“明白”了原委:福临这是赏罚分明――同意了自己和图海的要求。却打压了图海的气势,是为了照顾满洲贵族势力的面子!
于是,小贝勒爷实在是不太在意,反而有些心猿意马。因为,图海实事求是的历史考据。让他想起了许多。
平闽之功首在郑芝龙,或者说清军得以迅速入闽,最大的“汉奸”就是郑芝龙!这与郑芝龙决议投靠满清之后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分不开!
郑芝龙降清的关键部署在于:下令他手下的大将放弃各个关口,给清军入闽让开大路。其中最为要害的是撤退仙霞岭与分水关守兵。而清军恰是从这两个关口入闽,这也证实了郑芝龙与博洛的关系。如其在顺治四年四月给皇帝福临的奏书、《闽省降员郑芝龙题本[1]》中所说,“臣闻皇上入主中原,挥戈南下,夙怀归顺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驻兵,又晓谕各府、州积贮草秣,以迎大军。”
在《隆武纪略》中也有类似记载:“芝龙先与虏约:以退兵为信,如虏兵临仙霞,则退浦城,临浦城则退建宁,临建宁,则退延平,临延平则退水口,临水口则退福城,临福城则退入海。”郑芝龙到福州投降博洛时,曾有一降表:“既抽各关之兵,复回延平之卒;开省城以待大兵,登海舟而回南土;遍谕兴泉漳邑,疾备兵粮马刍云。”
由此可见:郑芝龙确实为清军入闽敞开了大门,他非但不守关口,还将各地的兵卒调回安海,使清军不战而得福建大部分城市。他对清军入闽是有“贡献”的。
不仅如此,郑芝龙对清朝的功劳还表现为:他将一支抗清军队的主力交给清朝。
由于郑芝龙早在清军入闽之际即将军队撤回沿海,他的主力基本保留下来。佚名的《隆武遗事》曾说:“芝龙保安平,军容赫。战舰齐备,炮声不绝。震天地。”钱澄之的《所知录卷上?隆武纪事》也说:“芝龙退屯安海,楼船尚五六百艘。”
而且,除了他的直辖部队之外,其子郑成功的余部也在安海。郑成功一直在光泽县杉关前线驻守,部下有一万人以上。隆武二年八月清军入闽,直奔建宁府城与延平府城,郑成功后路被抄,不得已向福州退却。其时延平已经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所部多为招募于沙县的“山贼”,郑成功要将他们带回沿海是很困难的。这些人中的多数,应是溃散于闽北。郑成功与清军在南平有过一些小接触,终于冲破清军的封锁,回到沿海。不过,他的军队应是在撤退中大部损失,因此,他回到安海后。便没有军权了。尽管这样,郑成功在部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他敢于向郑芝龙力谏。此外,郑芝龙之弟郑鸿逵在历史上曾拥戴隆武帝。后来虽与隆武帝分手,但其心中是支持隆武帝的。由于这一原因,他支持郑成功向郑芝龙力谏,最后又纵郑成功入海,并支持他举兵抗清。他们的存在,是郑芝龙降清的一大阻力。
事实上。郑芝龙降清在内部遭到极大的反对,除了众所周知的郑成功、郑鸿逵之外,“安南侯杨耿、来夷侯周崔芝,安洋将军辛一根等皆不从。弟芝豹、子成功尤极谏。”“初芝龙走回安海,各营战舡尚有五六百艘。降议既定,其幼弟芝豹诤喧声闻于外。成功见不能挽。乃纠诸将中同志者另走金门所,团结水寨于乌洋上。”【见于《隆武纪略》】其时,周崔芝等人还以自杀等手段反对郑芝龙降清。曾樱、张肯堂等明朝旧臣避居海岛,他们在芝龙部队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郑芝龙能够完成降清部署,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他将军队抓在手中。而其降清主张。应得到手下主要将领的拥护,例如施福[2]、施琅等人的态度一直倾向清朝。因此,尽管有拥明派的反对,郑芝龙还是决定降清。其后,以施福所部为主的郑芝龙部主力,还跟随李成栋等人攻打广东。
正如图海所言,施福所部明军,实为郑芝龙军队的骨干。这一支军队降清后,剩下的郑氏军队多为游兵散勇,大多不能打战。郑成功在海岛上树起反清旗帜之后的几年内。屡战屡败,一两年内不见起色,其主要原因在于失去这支主力部队,新招募的游兵散勇形不成战斗力。直到顺治五年,施福、施琅所部叛离清廷、回归郑成功之后。郑成功所部才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而现在的顺治朝,施福、施琅早就在顺治八年重新投降了清朝,而且被重用。
【此处可参阅《公共章节》之《附31――论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的原因》。对于施琅,弘毅始终认为他大义不足,却志向明确。因为,郑成功和他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种基于大势的不同判断而作出的政治斗争。我想替施琅说句我以为的“心里话”――谁能把海上实力保存好,我就给谁买命。首降清廷,是因为郑芝龙“可能”会继续大海商的运势;叛清而回投郑成功,是因为郑芝龙失势,其子郑成功成为当时唯一的海商“代表”;再叛郑成功而复降清,是因为郑成功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中央政权又采取高压政策,两边都不能大行海商,还不如顺势而为。】
由此可见,郑芝龙降清给南明造成极大的损害,给清军带来极大的好处,所谓“平闽首功”当之无愧。
但在弘毅的理解中,郑芝龙真正的“头功”却不是献出福建,而是献出了一股在历史上弥足珍贵,却可惜被清廷愚蠢抹杀的“海洋势力”!
《打油诗一首.看每句首字》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图之外已砥砺
去来乾坤难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