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意外(3) - 玉楸枰之冷子 - 宣门寺卿
宁王朱权乃是太祖皇帝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于大宁,封号宁王,是为边塞九王之一,洪武二十六年就藩,手下有蒙古朵颜三卫,加之自己人马,大约五万余众,可谓兵强马壮。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去世后,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有鉴于汉代七国之乱,建文帝即位不久即开始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削藩在今天看来是对的,大明天下不能诸侯林立,分崩离析。但建文皇帝有些着急,皇位未稳,便开始强行削藩,只会越来越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对于燕王朱棣来说,非常想要得到宁王朱权的帮助。最终,为了能够让宁王朱权甘心支持自己,朱棣更是承诺事成之后,自己将与宁王平分天下。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起兵后,约定和宁王平分天下,那么宁王最终结局如何?
在燕王朱棣起兵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也担心宁王会响应朱棣。于是,建文帝派人召朱权回京,但是,朱权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建文帝就下令取消宁王的三护卫。这显然是缺乏权谋,还想着打压宁王朱权,无疑会导致他更加倒向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二十二日,都督刘真、陈亨;都指挥卜万引大宁兵,出松亭关、驻沙河,将攻遵化。
同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燕王朱棣前往营救。吴高退兵,朱棣于是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求救。
面对朱棣这位四哥,宁王朱权自然没有什么防备,毕竟,他对于侄子朱允炆的削藩行为,也是比较抵触的。
朱权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朱棣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居住数日,朱权都诚恳相待,全无防备之心。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已经悄悄让自己的部下来到大宁了。并且,朱棣还暗中勾结和收买宁王的部下。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朱棣这才告辞离去,朱权到郊外为其饯行,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拥往前行。三卫弓广骑及诸守军,一呼云集。守将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死。王府妃妾世子均随入松亭关,回到北平,大宁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被朱棣挟持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和朱棣走下去了。朱权经常为朱棣草拟檄文。为了安抚这位兄弟,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建文三年底,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定改变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策略,而是直捣黄龙。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同年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扬州。得知朱棣即将进攻南京的消息后,建文帝派遣庆成郡主至燕师,希望可以割地求和,但是,燕王朱棣显然不会同意。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建文四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即位之后,自然不会兑现当初他对宁王的承诺。与此相对应的是,宁王朱权也不敢要求太宗皇帝兑现,毕竟,他对于这位四哥的性格,已经十分清楚了。
在太宗皇帝登基称帝后,宁王朱权主动请求改封南方,这样边塞交给你四哥,我到你眼皮底下待着,可以吧。太宗皇帝多少明白弟弟的心思,便笑着问去哪里?宁王选择了苏州,那里是江南,也是富庶之地,太宗皇帝回答道:“苏州属于畿内。”言下之意,你不能去,那是我的。宁王又要求了钱塘,也就是杭州,太宗皇帝则说:“先父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所以,还是给五弟吧!”宁王放弃了自我选择,四哥,你让我去哪,就去哪吧!最终,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太宗皇帝决定将宁王朱权改封到南昌。
如果继续让宁王朱权镇守边境,自然不会让太宗皇帝放心。所以,将其改封到明朝腹地,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夺走宁王的朱权,避免大明再一次发生藩王造反的事件。
永乐元年二月十二日,太宗皇帝以大宁兵戈之后,民物凋耗,改宁王府于南昌。太宗皇帝亲自写诗送行,命朱权以布政司为宫邸,建筑规模毫无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皇帝因为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造反。但是,等到他登基之后,不仅没有反对削藩,而是坚持了这一策略。
除了改封宁王的封地之后,太宗皇帝在位时,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镇迁到长沙,辽王朱植由广宁重镇迁到内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迁到平凉。
与此同时,代王、岷王、辽王及朱棣同母弟周王的护卫均被削夺,使其手中掌握的兵权不足以和朝廷相抗衡。
宁王朱权来来到南昌之后,便有人告发宁王朱权,说他诽谤别人。对此,太宗皇帝派遣锦衣卫来调查,结果是无稽之谈。但也敲了宁王一个警钟,太宗皇帝随时随地都可以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