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软上班的中国厨师 - 励志故事选集(一) - 六九中文
2009年10月,微软公司面向全球公开招聘10名厨师。看到招聘信息,赵大军激动不已,第一时间递交了简历。
一个月后,赵大军来到了微软总部参加面试。
赵大军凭借实力赢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肯定,顺利进入最后一轮考试――做一道最拿手的菜。
进入厨房后,赵大军被带到了冷藏库,他要从堆积如山的原料中挑选自己想要的食材,做出一道别具特色的拿手菜。考虑一番后,他决定现场独创一道涵盖中西特色的菜――“水立方”法式鹅肝。
经过一个小时的烹制,赵大军的“水立方”法式鹅肝做好了。考官们见了这道品相新颖的菜,立即被赵大军的独具匠心吸引住。品尝后,他们发现,赵大军制作的鹅肝细腻滑润,香而不腥,入口即化,非常地道。于是,赵大军顺利被录用。
进入微软后,赵大军被分在了中餐部。大部分新入职的厨师都要先当半年助理厨师,而他因为面试时表现突出,直接被定为了厨师级别。
中餐部部长老朱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华人,在美国当了二十年厨师,在微软已经工作了七年,资格很老。赵大军上班的第一天,老朱就对他说:“微软公司工作氛围非常轻松,任何员工都可以对老板提意见。但在厨房,不能混淆等级,每个人的地位都是靠厨艺拼来的,如果你没有超过我的本事,就必须听从我的安排……”
起初,赵大军以为在中餐部会轻松一点,可他很快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让赵大军不适应的是,微软公司极其崇尚创新,总厨规定,每个餐部每天必须推出一种新菜品。而中餐部因为人少,每个厨师平均每周至少需要贡献一种新菜品。
前两个月,因为不了解员工的口味,也不知道哪些菜已经被同事们做过,赵大军只好把自己会做的上千种中国菜品写下来,让老朱挑出没有做过的菜,然后轮着做。
幸运的是,他做的新菜品,大部分受到了员工们的欢迎。
微软公司为了让员工们吃到最好的菜,专门建立了一个内部网站Foodback(饮食反馈)。每种新菜研发出来后,都会放到网上,供员工们反馈、点评,每个月都会评出五种最受欢迎的菜。这种浓厚的创新和互动氛围,极大地激发了赵大军的创造热情。
2009年1月,赵大军开始了真正的创新之旅。他做了一道名为“混合特色烤乳鸭”的菜。这道菜在北京烤鸭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融合了广东烧鸭的做法,但选用的材料却是南加州出产的仔鸭,肉质细嫩。
这道烤乳鸭推出后,立即成了Foodback上好评率最高的菜,引来了大批员工享用,月底还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