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穷山野岭真面貌 - 旅行社的老板娘 - 尘波雳葭
晚上,我和表哥还有他的儿子,在堂屋里搭地铺睡觉,我的“媳妇”李雅芩和老人睡一屋,是她“吵”着一定要跟姑妈睡一床,小表妹、小黄和表嫂,还有他们的女儿住一屋。
山里天阴,可付家压箱的新被子只有一床,里面的棉絮只有七分新,我们几个推来推去,最后还是把这床唯一的新套旧里的新被子,放在了姑妈床上。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着这件事情,使我感慨万分。黄莉华的老家是老区,那里的人民为了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这里山区的老百姓生活还是那样苦,这使我非常难过,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帮助他们。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深山老区的乡亲做点事,我想李雅芩和小表妹一定也有同感。
为了节省开支,姑妈家不仅点着很小的灯泡,而且没有冰箱、洗衣机和微波炉之类的家用电器,电视还是那种早就淘汰的十四英寸旧彩电,所以我们自然睡得很早。这个晚上,我们三个男子汉盖着一条发着异味的破被子,虽然喂了一夜的蚊子,而且还不断受到老鼠的袭扰,但我却有一种到家的感觉,睡得挺扎实。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发现李雅芩、小表妹和小黄精神都很好,她们或许也有同感,或者是累了,都睡得挺好。
起得更早的表哥表嫂,等我们起来早已把缸里的水挑满,早饭也已做好。我们每人仅用了小半杯水刷牙,四个人合用一盆水洗脸,以表示我们的节约。早餐是荞麦粥、红薯和馒头,这是昨晚上我们特意交代家里有什么吃什么,表哥就用舍不得吃的荞麦面做了粥,红薯家里有一大堆,馒头是昨晚剩的。我们喝着很少吃过的荞麦粥,啃着山里的红薯,用家里自掩的咸菜就着馒头,一个个都吃得很香。
吃过早饭,表哥领我们上山看地,先是看庄稼地。
翻过一道满是石头不很大的山梁,几块既不相连,也没有什么规律,更没有规模的梯田出现在眼前。梯田上下之间的墩坝都是用石头垒成的,而且地与地之间的乱石堆中,还种着几株小枣树,山上的石头确实太多了,土地十分珍贵。
石头多本来也是好事,用石料搞点雕刻什么的也可以发财,我们福建惠安就是这样。但这里的石头尽是些乱七八糟的毛角石,根本没多大用途,就是修路,人家工程队也不会跑上百十里地来这里取料,何况山里还没有正式公路,真是个穷山野岭啦。
表哥带我们来到一岔不到一亩的玉米地前,指着长得挺高,杆细节短的玉米苗,痛心地说:“大兄弟,坡上没水,庄稼只能长成这样,今年还算好,收个几百斤还有指望。”
我是农村出生的孩子,知道几百斤玉米剥皮去芯,晒干后能有多少可吃的玉米粒。如果靠近城市卖个新鲜玉米棒子,倒还能赚上几个钱,可这里是边远山区,农民还得靠这些微薄的收成维持一年口粮,真是难为他们。
“大哥,这是什么?”不远处,小表妹指着爬在地上看起来并不茂盛的藤叶问。
表哥走过去说:“王记者,这是俺种的红薯,旱地种些红薯还可以。”
“哇塞!这就是地瓜?”小表妹和李雅芩都很惊讶,她俩是第一次看见地里长的红薯。
我却很内行地说:“这种地收成并不是很好,虽然地瓜耐旱,但有水有肥一亩地也能收上个两三千斤。水啊,这是农民的命根子。”
“是啊,俺从山东引来的品种产量很高,可大兄弟,这里没有水难啊。”
我看见红薯地里,隔几行还套种着花生,这倒不错。听说河南产的小花生在山地里最能长,而且味道很好,如果表哥能多开些地种上花生,也会有很好的收入,但也得先解决粮食问题。
小表妹拿起相机拍着,我估算了一下,姑妈家边边角角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亩来地,因为不能种水稻,仅靠产量不高的玉米红薯,仅够维持全家人半年多的口粮,不靠政府救济当然不行。
看完庄稼地,我们又越过两道山谷,翻过一道山粱,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钟,终于看见半山腰朝阳的避风处,有一片核桃和枣树混杂的果树园。
表哥指着这片虽然不很茂盛,但长势很好的果树,兴奋地说:“大兄弟,这就是俺家和另外一户的果园。翻过一座小山,还有好几户人家的果园。”
我赞赏道:“表哥,不错,好象面积小了点。”两姐妹也发出赞叹声。
“是啊,山上搞条机耕道倒还好办,就是缺水,所以俺们果园面积都不大,而且都是东一块西一岔的。”
看着果树园,李雅芩认真问道:“表哥,这种山地是不是有了水就好办了?”
“是,大妹子,只要有水,搬石头开荒造地俺倒有得是力气。还有树苗,听说山外有不少好品种,就是太贵了。”山里人实在,表哥有什么说什么。
“哦,那一般一棵优质的枣树苗要多少钱?种下多少时间才能结枣?”
“一棵02矮要30元,两年就可挂果……”
其实我也知道,如果有水有肥,有了好品种,只要气候适宜,科学管理,果树的产量会很高。台湾人在福建就办了不少果林场,他们把忧质品种引进来,产量可以比当地品种翻上一到两番。但这对贫穷的山区来说并不容易,就拿台湾引进的大青枣,一棵优质树苗就要一百来块钱,相当于姑母家一月的生活费用,这里的生活水平实在太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