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若蛟龙6 - 芦湖恋 - 13695330403
下午,台胞和家属们,坐上调来的大型豪华的客车,走上了此次联谊活动的最后一项:故乡家乡半日游。每位游客,发了一个,印有此次活动字样的红色的棒球帽。
王大力和艾华姑娘,为了照顾两个老人,也都来参加了。在车上车下,两个人的手,始终没有松开过,一直是相互牵着的。因为,郑一宝兴致很高,也很有魄力,虽上了年纪,也不用照顾。王翠菊刚过五十岁的年纪,身轻脚健,也无需照料的。
导游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旅游专门学校毕业的,笑靥如花,专业知识丰富。一路上,对游客的体贴照顾,和对景点历史、典故的介绍,可谓面面俱到!
第一站,他们来到青城过街楼“文昌阁”。好看的女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说。
文昌阁也叫魁星楼,位于山东省高青县的青城镇。原来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1991年版的《高青县志》记载,在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文台”;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建成文昌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与当地乡绅集资重修。
所祭祀的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后来为道教承袭。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以保功名。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将梓橦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以后,两者遂合而为一。由此缘故,历代封建文人们,对其顶礼膜拜。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文昌与关帝一道被尊称为“文武二圣”,祭祀文昌帝君的礼仪,犹如祭祀关圣帝君,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隆重的祭礼。届时县官率领僚属、乡宦、生员,穿朝服、设仪仗行九拜之礼,供奉五案祭品,有“帛一、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笾、豆各十”。
青城镇历史悠久,唐代称青平镇,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始置青平县,后改青城县。元代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筑圆周形青城城池,周长3华里,高2丈余,护城河深一丈余,城有4门,东为望海门,西为通济门,南为仰岱门,北为拱辰门。后在城墙东北角建小北门,称“迎恩门”,在东南角建小南门,称“诏文门”。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增设瓮城。经过元、明、清三代多次整修,青城逐步成为一座功能完善、整齐划一的古代城池。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在城外筑起宽5米、周长3411米的防洪大堤,堤上遍植桃树、杏树。每到春季,环城数里花香浓郁,美不胜收。后因战乱失修,城垣逐渐残破。1939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城,在城墙上修筑炮楼,拉铁丝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建国后青城曾为高青县委、县政府驻地,后为青城区、公社、镇政府驻地。庆(云)淄(川)路纵贯南北,是广(北农场)青(城)路的终点。
文昌阁是一座过街楼式建筑,就跨建在古青城县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上。基座为正方形,高2.1丈,边长3.25丈,用大青砖砌成。基座下部开有宽1.2丈、高1.6丈的十字形券拱门洞,衔接着通向东西南北城门的四条大街。南面券拱门两侧有台阶,转折而上。基座上是三层木构楼阁,第一层以圆柱支撑飞檐,二层为暗层,中间以砖砌四壁直达三层。每层四角攒顶,装饰斗拱,釉瓦覆顶,四脊有栩栩如生的石兽。檐下挂有铜铃,微风吹来,发出清脆悦耳的铃声。顶端冠一木质铅灰色大圆宝顶。整个楼阁高约4.7丈,结构严密精巧,造型宏伟壮观。对于做梦也想金榜题名的学子们来说,阁中的文昌君是他们的命运之神。相传有位学子蟾宫折桂后衣锦还乡,在祭祖的路上经过文昌阁,遂将文昌阁更名为魁星楼。从此,青城文昌阁,又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