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021章 只求救世之良方 - 西厢外传 - 阡洞I芦苇

第021章 只求救世之良方 - 西厢外传 - 阡洞I芦苇

说这话的人固然是觉得毫不客气,言辞犀利之极,定要让李子宁羞愧难当,颜面无存,最后掩面而逃。可落到李子宁耳里,那就如同一只讨厌的苍蝇在耳边“嗡嗡”地飞来飞去而已,起不到丝毫作用。每当这个时候,李子宁就无限怀念前世的读书人。只要有不合自己意愿的,“麻辣隔壁”“狗r씓狗屎”满天飞,那揍起人来,才心安理得。哪像现在,这书呆子明明是要骂李子宁,可偏偏一副文绉绉的话语,让他连抬根手指戳他一下的想法都没有。

大哥,求求你,来句狠点的行不?李子宁只能在心中呐喊。

“大胆!还不退下?”方应舟一瞪眼,顿时吓退了原本准备跟风的书生学子,他朝李子宁歉意一笑,“李大人还请多多包涵……”

“没事!我本来就当他是只苍蝇……”李子宁实话实说,却将方才的书生气得差点内伤,“……不过,我也实在好奇得很,为什么先生这么称赞我李子宁?”

方应舟道:“老夫自七岁启蒙,便存仁人之心。其时天下战乱不休,民心凋敝,礼道崩坏,实为人心不仁。十五岁始,居敬兴简,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奔走十国,以寻安邦良方。”

隋以后,黎朝重武,而后天下大乱,宋、唐、周、燕、楚、魏、汉、赵、齐、吴十国倾虬,中原大地战乱不休,居然长达五百年之久,使得周礼崩坏,仁义之理无存,这让天下仁人志士痛心疾首,纷纷游走于天下,甚至不惜以身卫道!

这在李子宁前世的时代看来,多少有点可笑和可悲。天下大乱,人人提刀持枪砍杀,偏偏你一介书生还和人家讲之乎者也,仁义礼智信,这不是找死吗?可这些“仁人志士”就是在找死,死了便是以身卫道,不死继续之乎者也。

他们都将止息战乱寄托在教化万民上。认为天下之所以一直杀伐不休,实在是因为现在的人都忘记了周礼,忘记了仁义道德。因为不懂“礼”,不知“礼”,所以心中没有道德的标准和衡量自身的价值,杀人和被杀都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本能,若任其发展下去,人类将彻底灭亡!

对于十国战乱的历史,李子宁这段时间也就了解了大概。毕竟他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看待十国之乱自然就客观得不能再客观了,说将之当成一个故事来听都不为过,当然就没有方应舟这些亲身经历过的老人有那切身的体会。

李子宁接口道:“自古战乱都是因为掌权者争权夺利,导致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也可以说是野心。但是到了战乱中后期,就演变成了**裸的掠夺和征服,以达到某些个人的原始yù望,和平定天下,守土安民毫无瓜葛了。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要想找到安邦良方,确实不容易!”

方应舟、木子龙、苏旬之闻言不由自主的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心头的震动。李子宁将战争的起始和发展剖析得如此一针见血,可见他已经完全看透了战争的本质,这便是“格物”吗?连战争也被“格了,那还有什么不能“格”的?

李子宁这番话都是课本上印的,是很平常普通的话语,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那可是异常“高明”的见解。这个时节,文化的传播,信息的传递还依赖于书本、信件和口口相传,而书本之稀缺,作为后世人的李子宁根本没办法去想象,后世中网络横行,资源共享,信息爆炸,想要知道什么,在网上一查,无不清晰了然。

木子龙也相当感慨,道:“幸好五百年后大治皇帝修仁德,聚民心,施仁政,而后天下一统,万民合而为一。然而历史的惨痛教训,让天下心怀家国之士无不痛心疾首。隋初怀仁,而炀帝暴政,迫使天下大乱,中原大地分崩离析,实为今人不愿也。”

木子龙的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令所有人热血沸腾。李子宁算是有点明白了,这三位老人经历过战乱之祸和天下归一,对于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对战乱深恶痛绝实在和年轻一代的读书人相去太远,所以,他们都在担心历史会重演,担心大康朝会成为像隋朝一样短命的朝代,致使天下再次大乱。

于是,在他们的肩上承担着的是延续儒家正统思想和寻找儒家治国安邦出路的双重使命,的确是任重而道远。李子宁此时不由对三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后世那些只争数据高低的老师没办法比较。

事实也的确如李子宁所想的一样。方应舟等人兴办教育,除了教书育人,传承文化之外,最终的目的是在寻找、研究儒家思想里的符合这个时代社会进程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因为,单纯的“仁”已经显示出了历史的局限xìng,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更高的思想来作为世间的行为标准,只有这样,天下才会永享太平。

但是,理论的基础哪里来?《礼记・大学》中记载:“古之yù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yù治其国者,先齐其家;yù齐其家者,先修其身;yù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ù正其心者,先诚其意;yù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下都知道了,根本在于“格物”!但是怎么“格”,一下子成为了所有儒家学者面临的大问题。格者,研究、思考也。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思考事物的本质,以达到致知的目的。然而,事物的本质又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的?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所研究到的事物的本质便是正确的。

而李子宁能够由一加一等于几这样简单的问题去思考,只要知道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衡量问题的标准,便能举一反三,使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格”,这个意义的重大,非一般人能够理解得了的。随后李子宁提出“承载已知的学问,思考、实践新的学问”,无疑对当今的教育走向明确了一个方向。最后更是抛出了“经世致用”这样的炸弹,这才让方应舟对李子宁刮目相看,也才有了他之前对李子宁的赞誉之言,可以说是毫不夸张。

这样一来,急于一见李子宁,也就顺理成章了。木子龙的想法和方应舟相近,而苏旬之可是有点不服气才找来的。你小子才多大点,啊?就敢如此自大?老夫告诉你,学问不是喊口号!小小年纪就说什么“做学问”,也不怕牛吹大了,折了腰!可他毕竟也被李子宁的“经世致用”给震住了,才没有一上来就“教训”李子宁,让他“居敬兴简”,走到正道上来,然后虚心学问。

方应舟一脸诚恳,道:“老夫三人此来,便是想向李大人请教,李大人是否对‘格物’思有所得?”

这个命题就大了,搞得李子宁翻了翻白眼,好在他前世上大学时对儒家学派有粗略的了解,只是有点搞不懂他们怎么开始,怎么最后大成而已,想了想,接口道:“格物致知嘛,在理学和心学都有不同的理解……”

“何谓理学?何谓心学?”苏旬之伸长了脖子,终于收起了他心中隐藏的自大,此时虚心无比。

“理学和心学便是研究格物的两方向。理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理’,无物不存‘理’。既然都有‘理’,那么只要根据这个‘理’,便能无物不能‘格’了……”

“无物不存‘理’!大善啊……”三人眼睛大亮,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就连一旁围观的书生学子有那依稀听明白的,也不禁大点其头,喜得舞之,蹈之。而半懂不懂的则是急得抓耳挠腮,恨不能请李子宁再说仔细一点。

“……而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有个说法怎么说来的?”李子宁抓了抓头发,引得几乎所有人也都跟着抓头发,这个动作被夏荷和管秋儿看在眼里,不禁乐得目瞪口呆。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